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5-10月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荒漠草原上进行了草原植被特征及利用强度对水土流失影响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植被及其利用与水土流失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 牧草的生长除受自身生物学特性影响外,还受环境条件的极大制约,各种牧草生长速度不同。草群地上生物量变化呈双峰型,9月份达最大值。草群地上生物量少,最高仅为30.01g/m2,草群高度8月份才达到可利用的程度(>8cm)。(2)牧草的再生性也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在试验期间,蒙古韭再生3次,小针茅再生2.5次,叉枝鸦葱再生1次,其余均无再生能力。(3)环境条件制约了草地的利用,水分成为限制性因子。(4)荒漠草原地区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植被利用强度与水土流失相关性显著,植被数量的多少是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此外,降雨量、降雨强度、土壤、地形等都对水土流失有影响。(5)产生径流时径流水的流速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大,植被利用程度越大,流速越大。对照区和重度利用区相比,渗水速度先慢后快,说明植被有利于保水。(6)荒漠草原生态环境脆弱,必须十分注意草地的合理利用和防止草地退化,这是保持水土的主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