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已成为我国经济转型的突破口和着力点”的观点逐渐成为政、学两界的共识。作为金融业重要组成部分,负责经济运行中资金“血液”流通的银行业,当前迫切要改变过往基于需求侧的粗放式经营方式,并通过全面创新,增加有效金融产能供给,提高银行业整体服务质量和效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在保证银行风控水平的前提下,实现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全面提升,强化其对经济结构转型、优化、升级助推效应。虽然,近年我国的银行业改革创新成绩显著,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愈发明显,有力地保障了中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但随着经济下行压力日益加大,银行业经营压力日渐增加、“不良”、坏账风险凸显。因而,如何在当前日渐恶化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环境下实现银行业长远发展成为当前,政、银、学界关注的焦点。为了了解当前我国银行业运行状况,本研究从近年政府相对重视的全要素生产率概念入手,通过较为系统的理论回顾和文献梳理,尝试性地将“不良贷款”作为坏产出(非期望产出),对2005-2014年间我国银行业及31个省、市、自治区银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并将将新地理经济学相关成果引入分析框架,从空间视角,对我国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探讨,在寻找全要素生产率理论与空间经济理论的交汇点同时,也得到了一些启示。结果发现,虽然我国银行业整体全要素生产率呈逐步改善态势,但就贡献度而言,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说明我国银行业对已有技术的利用有待加强。而在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间的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发展情况分析中发现,研究省际间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两级分化现象非常明显,其中,北京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高达22.6%,但西藏的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仅为-2.7%。在对省际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演变及其空间差异问题分析时发现,省际间个体间演变轨迹与规律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西藏、宁夏地区与北京、浙江、广东地区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波动较大所反应的本质并不相同。此外,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还发现:我国省际银行业总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分布的集聚效应比较明显,但只有上海、江苏、海南、广西4个省份的银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正向溢出效应;而山西、内蒙古等15个省份间银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则相互存在负向溢出效应。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以及地理区位等因素与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据此提出要强化金融创新理念、弱化行政区划金融资源约束力、增强金融正向溢出效应、实施差别化监管扶持政策、走区域金融协同发展道路等建议,以期为政、银两界相关决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