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民艺术的盛衰与村落公共生活——对冠县柳林花鼓的民俗学考察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gv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落公共生活一直处于公共生活研究的边缘,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物质生活的提高却没有带动精神文化生活进步,作为体现村落集体文化的公共生活日趋式微,这已经成为学界不得不给予更多关注的事实。  村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在长期生活中村民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村落文化,乡民艺术作为一种集体娱乐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承载了一个村落的集体精神意志。作为柳林镇的标志性乡民艺术柳林花鼓的盛衰直接反应了当地村落公共生活的起落。建国前娱乐资源极其匮乏,花鼓几乎是柳林村民唯一的娱乐方式,人们只要在忙闲时节都会聚在一起学习花鼓,即便不学也会聚到会首家里看大家伙排练,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则会组织隆重的表演,这构建了村民密切的公共生活。而建国后不久的文化大革命、接踵而来的市场经济以及生活的自由化使人们失去了聚集的时间和机会,村民们都自顾的紧跟经济步伐,作为一种纯粹的娱乐项目,花鼓不仅不能带来经济收入还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和渐渐加快的生活节奏背道而驰,并且花鼓的演出队伍至少需要十四个人,人员不足、人员老化以及经济的压力导致花鼓渐渐衰落,在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纪初曾一度消失。幸而恰逢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大潮,花鼓在频临消亡之际受到各方重视,村民对此更是期盼不已,柳林花鼓在政府、艺术精英、民众等各方力量的努力下渐渐恢复,而花鼓的恢复则进一步增强了村民的集体文化认同,作为一种通联中的集体娱乐方式,柳林花鼓的盛衰直接影响着村落的公共生活。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探讨汉语更高级程度副词“更”及“更X”在当代汉语中的发展和演变。除前言和结论外,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着重分析了“更”及“更X”在当代汉语中出现的新兴搭配,该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消费主义文化的盛行,以影视为主导的视觉文化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在消费主义潮流的推动之下,视觉文化成为市场的焦点,成为大众的新的娱乐消费对象
论文以公认可靠的东汉译经为研究对象,第一章对於相关的研究概况和本文的研究方法进行说明;接下来的第二、三章,主要从描写的角度,在切词的基础上,对东汉译经中的形容词进行穷尽
隐喻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隐喻的本质问题一直困扰着语言学家和哲学家。上世纪80年代以来,Lakoff(1987)和Johnson(1987)等一些语言学家提出隐喻理论(Lakoff&Turner1
罗斯认为戏仿理论富有丰富的内涵:从历时角度看,戏仿经历了古希腊、现代直至后现代时期的发展,呈现了从读者接受到滑稽效果,再到双重编码的流变;从共时角度看,罗斯梳理了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