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格丽特·A·罗斯的戏仿观研究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me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斯认为戏仿理论富有丰富的内涵:从历时角度看,戏仿经历了古希腊、现代直至后现代时期的发展,呈现了从读者接受到滑稽效果,再到双重编码的流变;从共时角度看,罗斯梳理了不同时代的理论家们关于戏仿的一些争论,包括戏仿态度争辩、戏仿的互文性争辩等;并且指出了后现代中,戏仿具有推动艺术形式发展的积极意义。通过对戏仿历时与共时的探究,罗斯认为作为一种理论,戏仿既有助于革新人们的审美思想、促进艺术创新,也有益于人们重新审视以往的艺术规律,还提升人们对时代症候的探究。关于戏仿的争论仍在继续,尽管有的理论家认为戏仿作品是一种寄生作品,但是在罗斯看来戏仿或保留了原文的一定内容,或延伸了原文的意义。
其他文献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农民进城”(或曰乡下人进城)是一个被反复言说的文学主题,如鲁迅笔下的阿Q,老舍笔下骆驼祥子,萧也牧笔下的张同志,沈西蒙等人笔下的排长陈喜,高晓声笔下的陈
本文主要探讨汉语更高级程度副词“更”及“更X”在当代汉语中的发展和演变。除前言和结论外,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着重分析了“更”及“更X”在当代汉语中出现的新兴搭配,该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消费主义文化的盛行,以影视为主导的视觉文化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在消费主义潮流的推动之下,视觉文化成为市场的焦点,成为大众的新的娱乐消费对象
论文以公认可靠的东汉译经为研究对象,第一章对於相关的研究概况和本文的研究方法进行说明;接下来的第二、三章,主要从描写的角度,在切词的基础上,对东汉译经中的形容词进行穷尽
隐喻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隐喻的本质问题一直困扰着语言学家和哲学家。上世纪80年代以来,Lakoff(1987)和Johnson(1987)等一些语言学家提出隐喻理论(Lakoff&Turne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