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l_w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是指国家对遭受犯罪行为侵害而又未能从犯罪人或其他途径获得充分赔偿的刑事被害人或其亲属,通过法定程序给予适当救助的制度。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符合被害人权利保护的发展趋势,对均衡人权保障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现行立法中没有关于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明确规定,我国刑事诉讼法虽然规定了刑事被害人可以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方式获得权利救济,但由于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在理论和实践操作中存在的一些缺陷使得被害人权利恢复这一良好愿景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为此,司法实践中已经出现了一些对特定刑事被害人适用救助的实例,很多地区也出台了相应的细则来救助刑事被害人,实践的先行呼吁立法的出台。随着各地司法实践的开展以及我国公民人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和谐社会等观念的提出,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问题引起了我国理论界与实务界的极大关注,并逐渐成为当下刑事司法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构建既是社会现实的客观需要,又有相关理论基础的论证与铺垫,同时还有大量域外成功的立法经验可供参考。因此,在我国建立统一的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不仅必要,而且可行。现实的需要是制度形成的有力助推器,当下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制度缺位的现实状态,亟待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建立。构建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除了要明确该制度的基本内容进而从实体和程序两方面进行科学设计以更好的保障被害人权利的实现以外,还要有与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相关的配套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有效运行,从而更好的指导司法实践。
其他文献
复权制度是刑罚消灭制度之一,是指因犯罪而被判处资格刑之犯罪人,在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当其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时,经法院裁决恢复其因犯罪而被剥夺、限制的资格或权利的刑罚消灭制
随着工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风险几乎无处不在,所谓的“风险社会”随之来临。在刑法如何应对风险的问题上,保障社会的安全与秩序成为当今时代最为强烈的主张。现代刑法应当从
以往的行政机关在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过程中,大多都是处于一种领导的地位,而近些年来因受行政实务方面的压力及社会和谐理念要求、协商民主的理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的,协商式的处理案件模式在行政相对人与行政机关中间逐渐形成。传统的行政裁量权规制理论是以单向性行政自由裁量权和单一控制行政自由裁量权为主要规制领域与方法,其解释力一旦用于阐释和消解诸多现代行政法问题时就变得捉襟见肘。因此对传统的行政自由裁量权规制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伴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全球化对人们生活的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爱国主义教育也受到了全球化极大的影响和挑战。其一,全球化
一部完善的税法离不开税法各个要素的合理安排设置,物业税作为一个新的税种,在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被明确提出后,国内学者议论纷纷,闹得沸沸扬扬,很多学者对物业税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