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套灌区处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介于我国农牧过渡带。由于北部阴山山脉对冬季蒙古冷高压削弱程度极大,且南邻黄河灌溉条件优越,所以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油粮产区。黄河引水量对该区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河套灌区的湖泊消涨最直接反映了引黄水量这一生态水文变化过程,对域内生态用水平衡和粮食生产安全评价具有很高的评估价值。除此以外,河套灌区内地下水埋深、年降水、气温、农田种植规模等重要指标均对湖泊消涨起到影响。本文基于2000-2018年每年4月15日至5月31日和9月15日至11月15日的MODIS日数据和1999-2018年Landsat空间数据及2017年野外实测数据,在ArcGIS平台中运用空间叠合分析、统计学算法采集河套灌区近20年来的湖泊时空数据,并结合气象、水文和农业种植面积等多种数据,对河套灌区主要驱动因子与湖泊消涨的关系进行分析。以准确掌握河套灌区湖泊消涨变化情况及其响应机制,从而为水资源合理调配和维持农田生态系统供水稳定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内蒙古河套灌区湖泊变化幅度较大,湖泊总体呈消减趋势,基于MODIS空间数据,近二十年来湖泊面积最大值达到4068.75 hm2(2002年),最小值仅为1218.75 hm2(2009年),湖泊数量介于183(2002年)-34(2009年)个。从整个灌区来看,东、西部湖泊面积和数量的规模均高于中部区域,但南、北部空间分异不明显。(2)内蒙古河套灌区引黄水量、地下水埋深、气温、年降水、农田种植规模均呈现较大变化。其中农田种植规模、地下水埋深呈上升趋势,斜率分别为7689.4(Sig=0.001)、0.018(Sig=0.034)。(3)2000-2018年河套灌区全域地下水埋深、气温、农田种植规模与湖泊面积和数量变化趋势相反;河套灌区全域湖泊面积同地下水埋深关系达到较显著水平(P=0.047<0.05);各因素之所以能对湖泊消涨造成影响主要表现在来水和耗水两方面。(4)近20年来乌兰布和灌域东南缘大湖泊(面积大于100 hm2)在面积上占优势,小湖泊(面积小于100 hm2)在数量占优势。趋势分析表明大湖泊面积和数量呈显著性减少趋势(相关系数显著性检查分别为R=0.624和R=0.648,均大于R18,0.01=0.561);小湖泊减少趋势不显著。在空间分布格局上,研究区中部是大湖泊稳定分布区,大湖泊数量变化在11-23个;面积变化在2208-4581 hm2。研究区湖泊消涨主要受到年实际引黄水量、农田面积和地下水埋深的影响。其中,实际引黄水量影响到了所有湖泊(P≤0.01),而农田面积和地下水埋深分别对大湖泊(P≤0.01)和小湖泊(P≤0.05)影响显著。用上述三个因子分别构建的多元回归模型显示,在大、小湖泊面积和数量预测方面,精度分别达到75.7%和60.5%以上。(5)本文通过研究发现,针对基于MODIS与Landsat遥感数据提取的湖泊信息,进行消涨机制分析结果会出现差异,其主要与分辨率不同导致众多小湖泊提取结果不同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