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资源约束下我国粮食安全实现路径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jvi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格局的构建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和意义。当前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但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牢固,尤其是粮食生产资源供给不足、匹配不均衡、利用不合理等问题仍然长期存在。面对我国粮食需求的刚性增长、水土等生产资源供给的硬约束、国外粮食进口的不确定性等挑战,未来我国粮食供需还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因此要根据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结合我国国情、民情、粮情,深入探索我国粮食安全实现路径与保障机制,这对我国建设农业强国、推进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研究结合资源稀缺理论、产业安全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等相关理论,以我国及13个粮食主产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水土资源约束,探索我国粮食安全的实现路径与保障机制。首先梳理近20年我国粮食的供给、需求、贸易等现状,客观评价我国粮食安全的总体状况;其次从我国实体水土资源出发,对我国及粮食主产区水土资源的区域特征和时空匹配格局进行分析,揭示水土资源对我国粮食安全的硬约束;然后再从虚拟水土资源的视角,研究国内虚拟水土资源盈亏量和空间分布规律,并探索影响国际粮食虚拟水土资源贸易的主要因素和驱动力;最后依据实证分析结果和我国粮食安全战略规划,探索水土资源约束下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安全实现路径及保障机制。具体来说,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水土资源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制约和保障关系。依据资源稀缺、要素禀赋、公共产品等相关理论,对水土资源和虚拟水土资源与我国粮食安全的机理进行分析,得出对我国实体水土资源的过度消耗和不合理利用,以及对虚拟水土资源的过度依赖,都将会制约到我国粮食安全,保护性开发国内水土资源与适度利用国内外粮食虚拟水土资源,能够有效保障我国粮食长久安全。(2)当前我国总体的粮食安全有待加强。通过对我国粮食生产、贸易、消费、水土等粮食生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粮食刚性需求增长、国际贸易量大、来源国集中度高、进口品种单一,而我国粮食生产供给受水土资源约束较大,这不利于我国粮食安全。基于产业安全理论,运用DEA与影子价格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我国粮食产业安全进行实证评估,结果表明近20年我国粮食产业总体处于安全状态,但是个别年份,尤其是近几年受贸易政策、政治关系、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影响,我国粮食产业不够安全。综合来说,提升粮食自己率、降低对外依存度、增强国际竞争力能够有效保证和提升我国粮食安全。(3)国内实体水土资源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显著的制约作用。以水资源阻尼系数为主要研究方法,得出我国粮食主产区受水资源约束明显,具有显著阻尼效应;根据Moran’I指数方法进一步对主产区水资源阻尼系数做出Lisa聚类分析图,发现粮食主产区省份的粮食生产水资源阻尼效应呈现明显的区域集聚特征;运用耕地生产力评估模型,得出2010年之后耕地生产力总体趋于平稳上升趋势;要素转移重心模型表明,研究期内主产区耕地面积重心始终位于山东省,重心变化呈现西南向中部,再向东北方向移动的趋势;修正的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实证得出,研究期内粮食主产区耕地压力指数总体处于下降趋势,并呈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结合粮食安全驱动力模型及粮食安全评估模型分析得出,化肥是促进多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增长的主要因素;主产区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的耦合关系分析得出,粮食主产区整体耦合度都在0.15之内,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属于轻度耦合关系;水-土-粮匹配度测算结果及时空变化特征表明,我国粮食主产区的水资源、耕地资源要素较不匹配,其中产粮大省的水土资源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效果较为明显。综合得出粮食生产大省多年来以水土等自然资源消耗为代价,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卓越贡献,所以保护国内水土资源,促进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解决现阶段国内水土资源对我国粮食安全约束的重要路径。(4)国内外虚拟水土资源能够有效缓解当前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2001-2019年主产区虚拟水盈亏量始终稳定在200亿立方米左右,虚拟水生产与消费盈亏量空间分布符合正常规律,各省份虚拟水盈余量充足且稳定。主产区虚拟耕地盈亏量总体处于5000万公顷上下,虚拟耕地生产与消费盈亏量空间分布变化较大,盈余量不足地区明显增加,由南部向中西部扩张;随机前沿引力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在国际粮食虚拟水土资源贸易中,粮食贸易双方国家人口总数、出口国经济水平变量、是否临海对粮食资源贸易有积极作用;两国之间的距离对粮食资源贸易产生抑制性影响,阻碍了国家间粮食资源的交流与合作;FTA对国际粮食资源贸易具有促进作用。实证结果说明,粮食主产区的水土资源可以供养本地区人们,但是就支撑全国人民的粮食需求来说具有较大压力。所以我国要想提升粮食市场竞争力来弱化外资市场控制力,就要继续积极参与和搭建全球贸易合作平台,选取具有合作优势的粮食贸易国,不断拓展和发掘国际间优质粮食资源。基于上述研究结论,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和现实需求,根据粮食主权、粮食安全、粮食产业安全等原则,并基于“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理论,立足我国“粮食安全新战略”,从“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科技支撑、适度进口”方面提出水土资源约束下我国粮食安全的实现路径,并提出强化政策制定、创新组织管理、完善利益补偿、健全法律法规、明确责任追究的保障机制,以期为国家和政府部门破解当前水土资源约束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参考,为加快建设以粮食安全为支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强国建言献策。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与提升,但由于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资源禀赋差异,地区发展不均衡、收入不均衡导致社会贫富差距问题也日益突出、社会阶层固化和代际收入流动性降低趋势明显,形成了“龙生龙、凤生凤”的社会现象,长期势必导致社会生产活动效率降低、影响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新疆南疆四地州地理环境相对封闭,自然生态环境恶劣,社会经济发展滞后,代际收入传递现象异常
学位
长联多跨刚构-连续梁组合体系桥梁结构及受力复杂,不同合龙顺序对施工过程中结构成桥累计位移和内力影响很大,以一联(82.68+4×152+82.8)m刚构-连续梁组合体系桥梁为例,采用有限元法计算分析4种不同的合龙方式对施工阶段主梁位移及内力的影响,并分析合龙口两端产生位移差值的原因,施工中可通过分批、分阶段施加预应力来降低位移差值,以减小施工监控的难度。并综合从桥梁施工监控线形、应力以及工期等方面
期刊
棉花是我国最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也是对高温逆境高度敏感的作物。新疆作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地,每年7、8月高温天气与棉花花铃期高度同步,导致花粉活力下降、棉花幼蕾干枯脱落、上部(倒三果枝)成铃大幅减少,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高温已成为制约新疆棉花生产的重要问题,培育棉花耐高温新品种是应对未来高温、提高单产的根本措施。本研究于2017~2019年鉴定了来自18个地理区域的273份不同耐高温性的陆地棉
学位
<正>移动机器人由多个模块构成,自动导航系统是其中重要模块之一,直接关系到机器人的运动情况。基于此,本文对基于ROS的移动机器人自动导航系统进行了设计,为现代移动机器人领域的发展提供一定帮助。该系统包括硬件与软件两部分,由SLAM功能、导航功能等构成,可自动进行定位、绘图、导航等工作。
期刊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三个务必”,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重大责任和使命任务,体现着我们党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的深刻自觉。全面感悟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需要从历史维度、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三方面综合考量。从历史维度来看,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从未放弃对初心和使命的践行;从理论维度来看,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实践维度来
期刊
大跨度刚构-连续组合桥悬臂施工合龙时,受诸多因素影响,需通过施加顶推力的方式对桥梁结构线型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优的成桥状态。以某(72+3×128+72)m高墩大跨刚构-连续组合桥为工程背景,基于刚构桥顶推合龙工序,建立该桥施工仿真有限元模型,考虑温度变形和收缩徐变对墩顶变形的影响,对实际桥墩刚度及约束条件下的施工顶推力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温合龙及收缩徐变均会造成梁体工后缩短并引起墩顶位移,需
期刊
论文旨在通过对韩国和日本两国国内行为体的政治行为的比较分析,考察韩日两国农业贸易自由化进程呈现不同结果的原因。为此,论文采用双层博弈论和否决者理论的研究框架,并通过“获胜集合(Win-Set)”概念分析贸易谈判的过程,验证了三个国内政治因素——即“国内行为体的偏好及权力分布”、“国内政治制度”和“谈判代表的战略”——和农业贸易自由化水平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论文进而分析其因果逻辑。作者提出的假
学位
<正>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三个务必”的内容之一,也是我们党必须解决的大党独有难题之一。新时代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牢牢把握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理论、历史和实践逻辑的高度契合性,在相互贯通、内在统一中不断增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领。
期刊
电力现货市场形势下,火电企业如何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化体制转变,更好地适应电力现货市场,做好效益提升,是火电企业运营的关键。结合山东电力现货市场特点,深入分析了电力现货市场对火电企业的影响及改变,并给出具体方案,为火电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期刊
新世纪以来我国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乡村建设总体来看成效不彰,其中的原因必定是历史和现实因素交错缠绕,而要想较为清晰具体地剖析乡村建设的困境及其原因,民族志研究不失为一个较好的方法。本研究基于跨度三年的田野调查,运用结构-能动性理论,结合城市与乡村、国家与社会、政府各层级之间的关系视角,对位于江苏中部的芦荡村的乡村建设情况尤其是其中的困境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此外,本研究还分析了芦荡村作为一个回汉杂居村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