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文化繁荣及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部分外出务工人员选择返回家乡就业、创业。信阳市郝堂村乡村旅游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改善了生活环境,吸引了本村外出劳动力回流。本研究综合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实地体验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探究了郝堂村旅游发展对劳动力回流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回流是指曾经外出务工或经商的农村劳动力由于失业、返乡创业、个人与家庭因素、心理因素等原因主动或被动返回户籍地(本县),从事农业、非农业或兼业活动,且停留时间超过6个月的行为。农村劳动力回流具有复杂性、地域性、方向性和不稳定性四个特征。郝堂村旅游发展历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新农村建设时期,重点在于环境卫生整治、豫南民居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乡村旅游加快发展时期,重点是开办农家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供旅游服务。旅游发展对郝堂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促进了产业发展,改变了产业结构,使村民的生计方式逐渐多元化;二是优化了组织结构,吸引了非政府组织,使郝堂村组织结构趋于年轻化;三是推动了文化事业发展,既保护了传统文化,又引进了新的文化形式;四是修复了生态环境,改善了村民生活坏境,使村民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五是吸引了人才回流,改变了空心村状况,为郝堂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在回流规模与特征上,郝堂村因为旅游业发展而回流的劳动力为183名。2011年开始出现回流者多于外出务工者的现象。2013年回流人数最多,随后回流人数逐年减少,回流速度变缓。在回流劳动力中,就个人而言,男性比例高于女性,中年、已婚、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更倾向于回流。就回流者家庭特征而言,家庭规模大、学生在本地就读、耕地面积少的更倾向于回流。劳动力回流前多在省外务工,从事的多为服务业、建筑业和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回流后就业呈现多元化,不同程度地参与到本村旅游发展。在回流动因上,因为子女教育而选择回流的比重最高,紧随其后的依次为就业方便、赡养老人、获取更高的收入和乡土情结。郝堂村劳动力回流的经济动因,主要体现在旅游业发展拓展了本地就业空间、改善了回流者工作环境、提高了回流者家庭收入。郝堂村劳动力回流的非经济动因,主要体现在旅游发展提升了公共服务、改善了居住环境、加大了政策倾斜力度、增强了回流者的家乡自豪感。两类因素影响了郝堂村回流劳动力的稳定性:一是旅游发展规模小、水平低及速度放缓,回流劳动力就业及收入不稳定。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下,郝堂村乡村旅游发展进入瓶颈期。究其原因,除了外部市场同质化竞争外,主要因为郝堂村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缺少旅游规划,发展定位不准;旅游产品种类单一,地方特色不明显;旅游产业融合度低,区域间合作不够;宣传理念落后,宣传力度不足。二是旅游发展与关联配套建设不同步,回流劳动力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不高。一方面,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体系不健全,具体表现为旅游服务设施不完善、幼儿教育投入不足、养老服务形式单一、医疗卫生服务供求不平衡、文化娱乐设施匮乏等。另一方面,技能培训不到位,劳动力素质不高,具体表现为农业技能培训不深入、旅游专业技能培训未形成常态、高素质管理人才培训不足。为促进劳动力稳定回流,郝堂村应加快推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和完善旅游关联配套服务。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方面,要把握好四个着力点:一是通过找准发展定位,突出郝堂村豫南民居、茶、山地、田园、民俗文化资源特色;二是依托资源特色,深挖文化内涵,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将“特点”转化成“卖点”;三是注重促进产业融合与区域合作,发挥旅游乘数效应与集群效应,借势发展;四是创新营销方式,丰富营销内容,加大营销投入,拓宽旅游客源市场。在旅游关联配套服务方面,要把握两个重点:一是完善服务体系,着力改善郝堂村基础设施、教育、养老、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条件,缩小城乡差距;二是开展技能培训,进行农业技能和旅游管理技能培训,提升回流者人力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