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民健身的提出可追溯到1995年。当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同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接下来的25年历程中,全民健身上升成为国家战略。多年来,西宁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举办各类群众性体育赛事,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全民健身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西宁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旨在构建一个可量化考核西宁市全民健身活动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对西宁市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状况进行客观准确的考核与评价,全面总结西宁市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情况,为十四五期间西宁市全民健身活动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依据。本研究以西宁市全民健身活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以及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西宁市全民健身活动绩效评价指标的体系进行了梳理与探究。根据《西宁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开展<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实施效果评估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的精神和要求,在征求相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得出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及初轮指标内容,之后,采用德尔菲法进行指标筛选,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最后依据权重对各项指标进行赋分。指标体系构建后,选取西宁市城西区作为实践对象,对西宁市城西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了绩效指标评价,并得出以下结论:1.西宁市全民健身活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在于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提高西宁市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目前,青海省现有的全民健身活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能完全适用于西宁市,因此,结合西宁市实际情况,构建适合西宁市的全民健身活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西宁市更好地开展全民健身活动。2.最终构建的“西宁市全民健身活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5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以及53个三级指标在内的三级指标评价体系。其中,5个一级指标包括:体育健身活动的参与人数、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组织管理、体育健身活动的保障、体育健身活动的服务体系。14个二级指标包括参与锻炼人数、体育赛事、体育项目、体育行政组织管理、体育营利组织管理、体育非营利组织管理、制度保障、人员保障、场地保障、设施保障、资金保障、指导服务、信息服务、监测服务。3.依据以上结果,确立各级指标的权重,其中一级指标各项权重占比分别为:A体育健身活动的参与人数:0.461;B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0.105;C体育健身活动的组织管理:0.248;D体育健身活动的保障:0.093;E体育健身活动的服务体系0.093。根据所得权重制定西宁市全民健身活动绩效评价评分表,其中,A体育健身活动的参与人数总分46.1分;B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总分10.5分;C体育健身活动的组织管理总分24.8分;D体育健身活动的保障总分9.3分;E体育健身活动的服务体系总分9.3分。对三级指标进行四等级划分并设置相应系数,分别为:A:优秀(系数100%);B:良好(系数80%);C:合格(系数60%);D:不合格(系数0%)。4.运用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城西区评价体系进行考核与评价,结果显示,西宁市城西区全民健身活动绩效评价得分79.9分,其中,A体育健身活动的参与人数得分36.9分;B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得分7.7分;C体育健身活动的组织管理得分18.3分;D体育健身活动的保障得分8.0分;E体育健身活动的服务体系得分9.0分。评价结果充分反映出城西区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优势与弱点,具体表现为:城西区在全民健身活动发展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政策体系以及保障制度,但是存在群众体育参与程度不高,学校场地设施未向大众开放等问题。上述结论与西宁市体育局于2018年开展的西宁市落实《西宁市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实施情况中期评估结果大致吻合,但是,本研究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对西宁市全民健身活动作出更加量化、客观的评价,且更具有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