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引起的水稻条纹叶枯病是东亚水稻的重要重要病害之一,由介体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以持久性方式经卵传播。本文通过构建对RSV传毒能力差异明显的两个灰飞虱群体,并利用mRNA差异显示(differential display RT-PCR,DDRT-PCR)技术分析了这两个群体之间的基因差异,以期探讨灰飞虱传播RSV的分子机制。 从云南RSV病区采集灰飞虱,通过连续多代的人工筛选,构建了对RSV亲和性差异显著的两个灰飞虱群体。经生物学接种鉴定高亲和性灰飞虱群体的发病率从F0代的16.4%上升到F2代的93.0%,F3到F7代都维持在90.0%左右。低亲和性灰飞虱群体的发病率则一直维持在1%—2.5%。高亲和性的群体在经过3代无人工选择压力后仍可保持90%以上的发病率。说明构建的高亲和性群体不仅具有很高的带毒率而且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这样一个群体对于传毒机制的研究、RSV致病性分化研究和品种抗性分析都具有重要意义。 运用DDRT-PCR技术筛选高低亲和性灰飞虱群体差异基因,结果表明在8条随机引物中有4条能扩增出较好的差异条带,差异片段重扩增效果也比较单一。这些随机引物共筛选出差异条带35条,挑选了其中差异明显、重扩增效果好的6条进行了RNA斑点杂交验证。结果表明其中4个片段为阳性,对阳性片段克隆测序、同源性比较。得知DD2序列为高亲和性灰飞虱群体所特有,该序列与人类5-羟色胺受体1D(HTR1D)部分基因同源性高达98%。来自高亲和性群体的DD3序列与大肠杆菌的旋转酶B部分基因有着100%的同源性。高亲和性灰飞虱群体所特有的差异片段DD5白纹伊蚊60S核蛋白L40部分基因有89%的同源性,与粉纹夜蛾泛素部分基因也有着86%的同源性。DD4序列为低亲和性灰飞虱群体特有,该序列与已知的序列同源性较低,推测可能是一条新的基因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