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陶文的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arrowHaw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总结齐国陶文的研究现况的基础上,对部分齐国陶文文例进行了考释研究,并与历史文献中记载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比较印证,论述了战国时期齐国的官、私制陶手工业状况,及当时的社会经济和乡里制度。本文还从古文字学方面,对先齐陶文和齐国陶文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第一部分:对齐国陶文发现、研究和著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 自陈介祺发现收藏第一片齐国陶文至今一百多年时间里,齐国陶文受到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的重视。其中簠斋所藏陶器陶片,以齐地出土为多,有“齐鲁陶文四千种,印篆周秦一万方”之称,自注陶文“将及五千”。齐陶文集中出土于临淄,及其四鄙边境也均有出土。对齐国陶文的研究,自陈介祺、吴大溦、王懿荣等人开始,刘鹗、日本人大田孝太郎开始刊印陶文拓本,三四十年代,黄宝虹、王献堂、顾廷龙、丁佛言、唐兰、张政娘、孙洵、孙鼎等对陶文的相关方面进行研究论述。建国后,有李学勤、朱德熙、裘锡圭、王恩田、郑超、高明、孙敬明等许多学者对齐国陶文撰写了不少文章,成绩显著。对齐国陶文及包含有齐国陶文的著录也非常显著。 第二部分:对齐国陶文部分文字进行考释,对照历史文献研究了齐故城周围官、私制陶业,及当时的社会经济和乡里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私人工商业迅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手工制陶业,也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陶文是当时“物勒功名”制度的产物,其为促进齐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通过考释“轨”字陶文、“立事”陶文、“王孙”陶文,研究介绍了齐国官营制陶业主要以量器为主,产品质量要求严格,统一标准,并与历史文献结合,印证了当时“工商食官”“通商工之业”等制度,以及“里轨”“立事”都是当时的官职;对乡里地名的陶文考释,足以看出战国时代齐都临淄乡里制陶业的盛兴景象,并且齐国民营制陶业已存在产品专业分工和地域分工,表明齐国民营制陶业的商品化生产的程度很高。《小匡》《管子》等历史文献,也印证了当时齐国都城周围的乡间组织为乡、邑、里三级。 第三部分:对齐国陶文在齐国文字中的历史现状和地位进行了论证。 从先齐出土陶文丰富的资料,看到先齐东夷族人对于文字的发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对齐国文字的比较与研究,可以看出,齐国陶文出土资料丰富,在齐国文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其他文字如金文、玺文、刀币文有若非常密切和渊源的关系,对研究战国文字及齐国文字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价值取向是人们在自身一定的价值需求、价值标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作用下,在一定场合以一定方式采取一定行动的价值倾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都要受其人生价值取向的高度
英雄史观是一种历史观,它夸大个别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并宣扬个别英雄创造历史。它认为少数帝王将相、英雄伟人具有“天赋才能”,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无视人民群众在
本文主要运用传播学中“议题设置”理论和哲学中的福柯“话语霸权”理论来阐述分析中日关系史中的日本对华ODA(Official DevelopmentAssistance:ODA。即政府对外开发援助。下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中,民族关系主要体现在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相互斗争、融合之中蔓延发展,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绚丽多彩而内涵深沉的博大文化。十七世纪四五十
本文以美国华人为研究对象,主要对二战后(1945-1990)美国华人的同化进程及其制约因素进行探析,透视出美国华人同化的社会进程也是华人移民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不断地进行互动与
筵席是一种高级的宴饮形式,是饮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目前,学术界对饮食文化的研究较为活跃,但对于作为饮食文化组成部分的地域筵席民俗的研究尚较欠缺。并且在现有的研究中,介
本文对范源濂与清末民初的教育变革进行了评析。范源濂是近代中国教育史上一个既富有教育理念又长于实践的教育家。他早年求学于长沙时务学堂,受教于梁启超,戊戌变法失败后又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