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胞色素P-450酶(P450)是一类以血红素为辅基的b族细胞色素蛋白酶家族,也是生命体药物代谢或固醇类化合物合成过程中的主要蛋白酶。本论文期望通过对一系列模型化合物的研究,推动人们对P450的认识与理解。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合成了一例单核三价铁卟啉过氧模型[Fe(OEP)(O2)][Me4N],并对产物进行了X-ray单晶衍射,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IR),电子顺磁共振波谱(EPR)以及紫外可见光谱(UV-vis)表征。在该化合物初步的单晶结构中过氧根配体(O22–)与铁原子以side-on模式配位且O–O键与铁卟啉平面N1–Fe–N3轴线几乎重合,铁原子向过氧根配体偏离卟啉环平面0.68?,卟啉平面呈Dom构型。EPR研究证实了该化合物S=5/2的高自旋态。2.合成并分离了四例非位阻咪唑配位的铁卟啉化合物[Fe(TFPP)(1-MeIm)2],[Fe(TFPP)(1-VinylIm)2],[Fe(TFPP)(4-MeHIm)2]Cl和[Fe(TFPP)(1-EtIm)2]BF4,并利用UV-vis、X-ray单晶衍射对它们进行了表征。UV-vis滴定实验证实,随着1-MeIm的加入,[Fe(TFPP)Cl]发生自还原反应并生成二价铁卟啉双咪唑化合物。在若干具有中心对称的[FeII(Por)(Im)2](Im为非位阻咪唑)单晶结构中,我们发现较小的φ角(咪唑平面与其最接近的Np–Fe–Nax平面间的二面角)对应较长的Fe–NIm键。该负线性关系表明咪唑配体与卟啉平面间的非成键作用力导致了Fe–NIm键长拉伸。此外,我们对含位阻咪唑化合物晶体结构的研究发现,来自咪唑配体的位阻不仅可以导致卟啉平面严重扭曲,甚至可以引发构型翻转。3.合成了两个六配位二价铁卟啉卡宾并对它们进行了X-ray单晶衍射表征。[Fe(TFPP)(CPh2)(1-EtIm)]与[Fe(TFPP)(CPh2)(1,2-Me2Im)]的单晶结构揭示了化合物较短的Fe-C键长(1.810(4)1.843(4)?),铁原子向卡宾配体较大的偏离(0.070.16?)以及较长的Fe-NIm键(2.134(3)2.231(3)?)。进一步的M?ssbauer谱研究表明,相较五配位前体([Fe(TFPP)(CPh2)]),咪唑配位只引发了产物很小的ΔEQ值改变(0.5mm/s)。以上特征均指向卡宾强的配体场属性。本论文还分离了三价铁桥联卡宾化合物[Fe(TFPP)(CPh2)(NO)][BF4]并对其进行了IR,X-ray单晶衍射和EPR表征。卡宾碳原子C23同时与Fe和吡咯N3原子键联,中心金属Fe因此呈现六配位。这种桥联导致卟啉环发生严重扭曲,N3原子严重偏离卟啉平面(0.51?)。EPR研究证明该化合物自旋态为S=5/2。该化合物在具有配位能力的THF溶液中可以引发轴向配体脱离,形成卟啉平面轻微扭曲的[Fe(TFPP)(THF)2][BF4]产物。本论文通过对上述若干模型化合物几何结构与电子谱学的研究,推动了人们对P450催化中间体的认识,为催化机理的解释与应用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