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选用高纯铬板和灰口铸铁为原材料,采用“铸造-热处理”相结合的工艺,原位反应制备出(Fe,Cr)7C3/Fe表面梯度复合材料。应用XRD、SEM、TEM、EDS等检测技术对(Fe,Cr)7C3/Fe表面梯度复合材料的反应过程、显微组织及物相组成进行了研究,并结合经典动力学理论分析讨论了 Fe-Cr-C体系的原位反应机理。采用纳米压痕法对(Fe,Cr)7C3致密陶瓷层的硬度和弹性模量进行了表征,并
【基金项目】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 计划,No.2013AA031803);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No. 2014DFR5063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137416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用高纯铬板和灰口铸铁为原材料,采用“铸造-热处理”相结合的工艺,原位反应制备出(Fe,Cr)7C3/Fe表面梯度复合材料。应用XRD、SEM、TEM、EDS等检测技术对(Fe,Cr)7C3/Fe表面梯度复合材料的反应过程、显微组织及物相组成进行了研究,并结合经典动力学理论分析讨论了 Fe-Cr-C体系的原位反应机理。采用纳米压痕法对(Fe,Cr)7C3致密陶瓷层的硬度和弹性模量进行了表征,并结合载荷-压深曲线讨论了(Fe,Cr)7C3致密陶瓷层表面硬度和弹性模量之间的关系;利用自动划痕仪研究了(Fe,Cr)7C3致密陶瓷层与颗粒分散层的结合性能,确定临界载荷Lc,通过对划痕形貌的观察,分析(Fe,Cr)7C3/Fe表面梯度复合材料致密陶瓷层的弹塑性变形机制和失效机理。主要研究内容有:(1)以铬板和灰铸铁为原料,在1400℃下浇铸复合,并在1000℃下保温热处理反应,可制备出(Fe,Cr)7C3/Fe表面梯度复合材料。复合材料中(Fe,Cr)7C3陶瓷颗粒从材料表面向灰铁基体呈梯度减少分布,且(Fe,Cr)7C3粒径逐渐增大,依据其特征组织形貌可将材料的复合区分为(Fe,Cr)7C3致密陶瓷层、颗粒分散层和石墨贫乏区。致密陶瓷层与基体结合良好,无界面效应且反应界面干净、无污染,体现了原位反应的优势。(2)根据固-固原位反应过程中(Fe,Cr)7C3/Fe表面梯度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随保温时间的变化,研究Fe-Cr-C三元体系的固-固扩散反应过程及各反应区的形成机理。通过对Fe-Cr-C三元体系固-固扩散反应的动力学进行分析,得出不同反应层的生长速率常数和生长激活能,并最终推导出反应层厚度与保温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关系式。(3)纳米压痕法测得(Fe,Cr)7C3致密层的最佳压入载荷范围为100~300mN,其硬度达到了 7.9GPa,弹性模量为240.7GPa。随压入载荷增大,其硬度和弹性模量呈现先减小再增大的趋势。(4)结合声发射曲线和(Fe,Cr)7C3致密陶瓷层划痕形貌,得到划痕过程中裂纹的三个变化过程:微裂纹产生-裂纹桥联-破碎剥落。综合评定了(Fe,Cr)7C3致密陶瓷层的结合性能,通过对(Fe,Cr)7C3致密陶瓷层的单行程划痕失效机理进行分析,认为(Fe,Cr)7C3致密陶瓷层的主要失效形式为陶瓷层的断裂和剥落。
其他文献
我国水资源丰富,在建和已经建成的水利工程规模庞大且数量众多。但是受水利工程所处自然环境、服役条件和运行特点的影响,导致水工混凝土结构在使用一定年限后普遍存在损伤和破坏等问题。为了实现水利工程良好运行和充分发挥其服役效益的目的,在其破坏初期进行加固补强是十分必要的。低温型环氧砂浆由于其强度高、韧性好以及优异的耐久性和耐腐蚀性,可将其运用于水工混凝土结构修复工程中。在寒冷地区混凝土补强加固过程中,环氧
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近年来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是研究复杂多体系统向轻型化、高速化和高精度化方向发展的重要理论工具。中心刚体柔性梁是典型的多体动力学系统模型,以它为简化模型的多体动力学与控制问题,与航空航天、机器人等高科技领域有着紧密结合,例如:IKAROS太阳帆在轨第一阶段自旋展开过程就可以简化为以中心刚体柔性梁系统描述的强耦合动力学模型。首先,基于连续介质力学中弹性梁的变形理论,通过在惯性坐标
二氧化钒(VO2)是具有可逆金属-绝缘体相转变特性的温致变色材料,作为温控包装材料使用,可以智能调节太阳能辐射光的透光率,从而控制包装容器内部温度,延长产品存储时间。VO2晶体的尺寸及结构是影响其温致变色性能的重要因素,通过优化制备工艺来对这些因素进行调控成为开发VO2温致变色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关于纳米VO2的生长机理及其形貌、结构和相变特性控制规律的研究仍不足,限制了 VO2温致变色材料的
因我国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趋势日益发展,可可西里地区大量内流湖泊相继漫溢,使得其下游地区在漫溢湖水冲刷作用下形成新的河道。新生河道的形成导致该地区原始地形地貌受到严重破坏,同时也对区内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峻的威胁。因此,急需对该地区新生河流河道的冲淤演变过程进行预测研究,并提出有效减缓区内漫溢水流对河床冲刷的防护措施。本文以盐湖下游新生河道为研究实例,对河道的冲淤演变趋势进行研
具有层叠结构的碳纳米管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CNTs/MMCs)中,CNTs的分布方式得到优化,但是CNTs层叠间的金属基体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强化。本课题在制备层叠结构CNTs/Cu复合材料的基础上,向CNTs层叠间的Cu基体中引入TiB2和TiC,得到了具有较高强度和良好导电性的多元增强CNTs-TiB2-TiC/Cu复合材料。借助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能谱仪(EDS)分析了
无人机因其自身易于操作、保密性好、安全系数高等特点,近些年来被广泛研究并应用于军民等多个领域。与单个无人机相比,蜂群无人机不仅能够满足多种任务需求,而且可以极大的提升执行任务的成功率。无线紫外光通信是一种新型的光通信技术,因其全天候、可非直视隐蔽通信等特点,使蜂群无人机在电磁干扰和无线电静默的环境下仍可保持信息交互。因此本文将无线紫外光通信技术与蜂群无人机编队控制技术相结合,为蜂群无人机能够在复杂
甚低频(Very Low Frequency,VLF)电波因具有损耗小、幅度和相位稳定、渗透性强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超远程导航、授时及通信等领域。然而,受地-电离层波导内媒质(特别是电离层)复杂空时变化的影响,VLF电波表现出复杂的传播特性。掌握并预测VLF电波在地-电离层波导中的传播特性对于提高VLF导航/授时系统精度及通信有效性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地-电离层波导中电离层对VLF电波传播特性
井下设备轨迹测量是石油勘探、开采作业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井下设备轨迹的测量可快捷的实现井下设备定位,大幅度提高勘探、开采作业效率,对石油工业意义重大。但目前使用的轨迹测量手段存在一定缺陷,无法满足所有井况的轨迹测量需求。因此迫切需要研究一种可满足大多数井况的井下轨迹测量方法,解决石油工业的现实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应用惯性导航理论,解决油田井下设备轨迹测量的方法。该方法包含井下数据采集装置、通讯模块
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集群协同工作的基础是各UAV之间保持可靠通信并进行实时信息共享,只有稳定的编队通信网络才能保障集群执行任务的能力。编队执行任务过程中,高速率、低能耗的编队集结可以为后续任务的执行提供有效保障,威胁感知避碰也是贯穿于整个作业过程、确保UAV安全的核心问题。本文利用局域保密性好、抗干扰能力强、背景噪声小的无线紫外光通信(Ultraviol
逆导型门极换流晶闸管(RC-GCT)是一种新型电力半导体器件,其将GCT与续流二极管反并联集成在一个硅片上,以减小装置体积,改善系统可靠性,在大中功率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了提高RC-GCT芯片有效利用率,开发了一种双模式逆导型门极换流晶闸管(BGCT),即将二极管单元与GCT单元穿插在一起,可进一步改善器件的特性和可靠性。本文以4.5kV的BGCT为例,采用Sentaurus-TCAD仿真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