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汶川震区暴发了很多具有灾难性的泥石流,特别是在强降雨条件下暴发的绵竹市清平乡文家沟泥石流和汶川县映秀镇红椿沟泥石流,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它的存在严重制约着经济建设与发展。汶川地震造成的大规模滑坡、崩塌堆积了丰富的松散物质,再加上强降雨条件产生大量新滑坡,从而使强震区泥石流发生频率增高,规模增大。经众多学者研究表明,汶川震区已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未来5-10年该区域泥石流发生将更加频繁。因此,开展汶川震区潜在泥石流的信息提取,科学的防灾减灾、预测预报,对当地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经济发展尤为重要。本文以空间分辨率为0.5米的航空影像和1:5万地形图为数据源,利用GIS技术建立研究区的虚拟三维场景。根据遥感图像解译标志及研究区地形地貌、地质环境条件和周围地物,对研究区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进行遥感解译和信息提取。在根据已知的活动泥石流形成特征和研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层次分析法和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得到研究区泥石流危险度值范围。最后,以栅格为单元计算各活动泥石流沟危险性的平均值,以活动泥石流沟最低危险性平均值作为判定参考,提取出研究区域内34条潜在泥石流沟。本次研究所包含的内容及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1)制作遥感图像地质解译三维可视化动态分析图。在数字化地形图的基础上提取等高线,构建DEM,结合2008年5月14日拍摄的航空影像以及2008年7月和2004年5月的TM数据,运用ArcGIS三维分析功能制作遥感图像地质灾害解译三维可视化影像动态分析图。三维可视化影像不仅突出了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空间特征,而且可以进行多视角、多尺度的动态观测,形象直观地表示了地形地势信息,帮助提取和分析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2)在研究区域内对崩塌、滑坡及活动泥石流进行遥感解译和信息提取。利用高精度航空遥感影像及其三维可视化动态分析图,根据崩塌、滑坡的遥感解译标志,并结合野外考察,确定本次研究区域内滑坡57处、崩塌1571处,灾害面积达76.58km2;活动泥石流14条,面积49.49km2。从解译结果分析出:灾害点多分布在岷江及其支流两岸,主要集中在映秀镇和银杏乡范围内;距离震中越近的地区越严重;从崩塌的边界可以看出该研究区范围内的崩塌具有群发性。(3)以栅格为单元计算出研究区泥石流危险度值。本文在考虑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的分布特征和泥石流形成条件、形成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选取地形高差、山坡坡度、斜坡坡向、地层岩性、与断层距离、地震破坏程度、距河流距离、年日最大降雨量、土地利用类型、人口密度10个因子对研究区泥石流发育特征进行分析,与层次分析法结合得到研究区泥石流危险度值。(4)潜在泥石流的提取。根据得出的危险度值,以栅格为单元统计各活动泥石流的危险度值平均值,以最低危险度平均值作为分析潜在泥石流危险性的标准。并以活动泥石流的最低危险度值、危险性平均值、最高危险度值作为研究区泥石流危险性区划重分类的范围。本文在分析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基础下,结合航空影像和地质灾害三维可视化动态分析图,实现对研究区潜在泥石流的遥感图像解译和信息提取,结果可与2010年发生的红椿沟泥石流相佐证,表明研究结果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