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于20世纪90年代最早应用于临床,但由于当时扫描技术上的限制,一直未得到广泛普及。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梯度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应用范围愈加广泛。磁共振弥散成像最早应用于脑部,随着近年来SE-EPI技术的诞生及改进,使DWI在肝脏应用成为了可能,并为其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全新的信息。肝细胞癌、转移瘤以及海绵状血管瘤、肝囊肿等病变在DWI像上都有其不同的特点,DWI对肝脏常见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资料与方法:
对98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行DWI扫描(肝细胞癌34例,肝转移瘤16例,肝血管瘤33例,肝囊肿15例),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计算肝细胞癌和肝转移瘤的瘤/肝ADC值比值。
结果:
病变的ADC值分别为:肝细胞癌(1.77±0.60)×10<-3>mm<2>/s,肝转移瘤(1.70±0.34)×10<-3>mm<2>/s,肝血管瘤(2.52±0.75)×10<-3>mm2/s,肝囊肿(3.60±0.69)×10<-3>mm<2>/s。肝囊肿ADC值与肝血管瘤、肝转移瘤以及肝细胞癌的ADC值差异有显著性,肝血管瘤ADC值与肝转移瘤、肝细胞癌ADC值差异也具有显著性,而肝转移瘤和肝细胞癌的ADC值之间无差异;肝细胞癌的瘤/肝ADC值比值是1.13±0.25,肝转移瘤的瘤/肝ADC值比值是0.95±0.27,二者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肝癌伴肝硬化的肝ADC值与肝癌无肝硬化的肝ADC值二者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分析DWI图像中病灶的ADC值及瘤/肝ADC值比值,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