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资源配置对我国碳达峰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a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关乎国计民生和国家长远发展的碳排放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我国于2015年在巴黎气候峰会中承诺,到2030年实现碳排放达峰目标,近年来相关文件相继出台,绿色发展与治理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中新的动力源泉。要实现碳达峰目标,必须坚持发展绿色经济,而绿色金融无疑是实现绿色经济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优化绿色金融资源配置成为推动中国节能减排、实现经济转型的核心。考察绿色金融资源配置对碳达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有助于评价中国绿色金融资源配置的减排成效,为完善绿色金融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有益参考。本文首先梳理了绿色金融资源配置和碳达峰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基于相关理论分析绿色金融资源配置通过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生态化、能源结构优化等路径影响碳达峰。其次,构建绿色金融资源配置评价指标体系,熵值法测算绿色金融资源配置水平,并对测算结果和碳排放情况进行特征分析。然后,选取中国省域2010-2020年度相关数据,将绿色金融资源配置水平纳入STIRPAT(Stochastic Impacts by Regression on Population,Affluence and Technology)拓展模型中进行回归,探索分析绿色金融资源配置因素对当前我国碳排放的影响程度。随后研究了绿色金融资源配置与碳排放的区域异质性并进行稳健性检验。最后,运用情景分析的方法,根据相关政策建立了中国2023-2035年的发展情景,通过设置基准情景、低减排情景和高减排情景下各变量的参数,结合回归方程计算出2023-2035年我国碳达峰的时间拐点和峰值大小,特别分析绿色金融资源配置对碳达峰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绿色金融资源配置总体上和二氧化碳排放负向显著,即绿色金融资源配置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了碳排放峰值,碳达峰时间提前;(2)人口规模、GDP、能源强度对碳排放起着促进作用,而产业结构和城镇化率对我国碳排放起着抑制作用;(3)东部地区绿色金融资源配置并未对碳排放起到显著作用,而中西部地区的绿色金融资源配置可有效降低碳排放,促进碳达峰目标的实现;(4)在不同情景模式下,中国碳排放总体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说明无论在何种发展情景下,未来近10年,我国碳排放量必将达到峰值,区别在于达峰时间的不同;(5)原回归下绿色金融资源配置水平的提高会积极推动碳排放达峰,基准情景模式下将在2027年以碳排放量1108656.43万吨达峰,低减排情景模式下的碳达峰在2029年左右实现,高减排情景模式峰值年份进一步提前到2023年。在三种情景下,绿色金融资源配置的加入促进了碳达峰年份依次提前了3年、4年、2年,峰值量也依次减少了11608.71万吨、13694.86万吨和12758.96万吨。总体而言,绿色金融资源配置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我国碳排放尽快达到峰值,因此科学制定优化绿色金融资源配置的相关政策有助于推动碳达峰目标的实现。据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完善绿色金融资源配置配套服务设施;(2)构建全面的绿色金融资源配置体系,大力创新开发绿色金融产品;(3)创新技术研发,重构能源体系,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4)提高人口质量,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
其他文献
试验研究了棉籽蛋白替代鱼粉对斑点叉尾鮰生长性能、饲料利用率和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设计鱼粉含量为100 g/kg的基础饲料,用棉籽蛋白分别替代基础饲料中20%、40%、60%、80%和100%的鱼粉配制成6组等蛋白饲料(D1、D2、D3、D4、D5和D6),饲养初始平均体重为171±1g的斑点叉尾鮰67 d。结果表明:与D1组相比,D5组和D6组的末均重和增重率显著降低,饲料系数显著增加(P<0.0
期刊
课程思政建设已融入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中,然而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三全”育人同心圆尚未完全形成。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存在全员参与程度不够、全课程梳理还欠系统、成效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为有效推进高职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树立系统思维、创新理念和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并从此出发,通过“三教”改革,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水平,丰富以教材为主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创新、协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与评价。
期刊
高质量的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深入挖掘思政教学资源并将其科学合理巧妙地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郑州大学档案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可以从丰富的郑大档案与校史馆资源、独特的河南红色文化、革命文化资源、深厚的中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悠久的黄河母亲文化等资源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通过精选整理优质教学素材建立思政教学资源库、专题资源平台等方式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利用效果。在与档案学专业课程融合过程中需要注意以教学目标为导向
期刊
文化记忆能够塑造集体认同,在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中形成情感凝聚力。文化记忆的核心问题包括谁在记忆、记忆什么以及如何记忆。通过文化记忆理论的三个核心问题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机制,能够更清晰地透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存在本质、生成机理以及认同逻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身份认同本质上就是对民族集体记忆的重构,文化记忆的对象是蕴含民族精神特质的文化符号,文化记忆的实践是通过符号文本的媒介叙述完成的
期刊
人文历史纪录片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历史积淀和精神价值,是呈现当下社会风貌、历史文明、文化底蕴的影像载体,对传播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彰显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涵、建构国家形象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符号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长期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凝结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隐喻意义,文化意义内涵的呈现需要借助特定的文化符号来实现。人文历史纪录片在文化符号“能指”与“所指”的意指作用下,聚焦
学位
实践性学习是新课标任务群教学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教师要落实新课标要求,有效实施这种学习方式,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依标据本,在设计情境任务要依托文本,遵循学生认知能力的进阶逻辑,课堂活动需要有具体、科学的评价标准。
期刊
为了使开放教育能够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教育和服务,有效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以陕西地区为例,介绍了陕西省地域经济文化差异以及开放教育融入陕西乡村文化振兴研究技术路线,分析研究了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立足农民需求,精准送课下乡;贴合地域特点,量身打造乡村人才振兴计划;扶志扶智,推进乡村振兴良性化发展。提出了开放教育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相关建议。
期刊
混合式教学视域下,提升成人学习者投入度是开放大学持续改进学习者学习体验和效果的关键要素。混合式教学支架设计应坚持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结合、适时性与适量性相照应、通用性与特殊性相均衡、全面性与递进性相协调的原则,并遵循线上教学以支持过程为导向、线下教学以支持理解为导向的理念,设计出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提升成人学习者投入度的教学支架。
期刊
<正>一、 河北民歌概况河北民歌是河北省劳动人民为表达自己思想感情而在河北大地上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它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它在传承中不断得到加工,它源于人民生活,又对人民生活起广泛深入的作用。(一)歌体类型的多样化河北民歌有多种体裁和形式,主要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花会歌曲、叫卖调、儿歌、风俗歌等。可以说,在全国较为流行的民歌类型中,河北民歌几乎无所不包。
期刊
某次机组进水阀大修中发现,旁通管内节流孔板下游侧管段出现了严重的气蚀现象。本文通过建立进水阀旁通管路节流孔板CFD计算物理模型,分析了其发生振动及气蚀的水力原因,提出采用多级偏心孔板模型可有效改善节流效果从而消除气蚀危害的观点。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