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柠檬蚕(lemon,lem)是家蚕的一种黄体色突变体,其体色呈现黄色是由于墨蝶呤(sepiapterin,SP)在幼虫体表大量累积而造成。前期研究表明lem体内墨蝶呤还原酶基因BmSpr的碳端发生了5个氨基酸的缺失,是导致SP过量累积的遗传原因。与lem突变蚕相比,黄体色抑制(inhibitor of lem,i-lem)突变体的幼虫体色呈现从淡黄到白色不同程度的浅色,其体表的SP含量有所减少。至今,i-lem突变基因的分子实质尚未被克隆鉴定,其抑制lem突变基因(BmSpr)表达的分子调控机理尚不清楚。因此,分析和比较lem与i-lem突变体幼虫体表的色素沉积模式(色素的种类和含量)对于理解i-lem与lem的互相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研究首先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不同基因型的家蚕幼虫表皮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着重比较lem和i-lem突变蚕之间的异同。结果表明l82普斑(i-lem/+,lem/lem)表皮结构中含有明显的颗粒状物质,而ah09(lem/lem)、l82素斑(i-lem/i-lem,lem/lem)中则并未出现该种颗粒状物质。接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紫外吸收法对五种蚕体表的SP含量进行了定量比较分析,发现ah09的含量最高,其次是l82普斑,而l82素斑、l83(i-lem/i-lem,+/+)及p50(+/+)中几乎没有检测到SP。然后利用HPLC对上述五种蚕的表皮成分进行荧光检测实验,结果发现ah09和l82普斑蚕在t=5.7 min时出现特有的峰信号,而l82素斑、l83等品系则并没有出现该峰信号。最后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法进行官能团分析,发现l82素斑和l83中含有碳磷键,明显区别于其他三种蚕。综上,本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为今后鉴定i-lem对lem的表达调控机制奠定了一定的实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