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研究在安德森的理解表现分类的指导下,从可操作性出发,细化了课程标准中的“理解”的外在表现.本研究将理解的外在表现分成七类:解释、举例、分类、概要、推论、比较和说明.通过系统总结理解的外在表现,帮助老师站在理论的高度重新审视帮助学生理解的常用教学方式,帮助老师改进自身教学.本研究设计并实施了四个基于理解表现的教学案例,并检验了这些案例在理解表现方面的教学效果,此外分析和探讨了基于理解表现的教学设计模型,藉此为一线教师提供一些备课思路.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课堂观察法.先是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总结,了解本研究的现状,理清研究思路,明确研究问题.在教育实习期间,通过调查研究和课堂观察,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理解表现”现状,并发现老师在备课、上课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在实践研究阶段,通过收集资料和案例分析,确定本研究的教学设计模型、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策略,并对具体的教学设计进行实际讲授,在导师和实习教师的共同指导下,逐步完善本研究的教学设计.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第一,阐明了学生理解不深刻的原因:课堂上老师活动远远超过学生活动,老师包办代替的现象非常严重;老师对于理解的认识不够,不清楚设计哪些活动来促进学生理解,不清楚通过学生的哪些表现来评价学生是否理解;对于新旧知识缺少分类,有些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的任务也被当成新知识进行讲授:课时紧凑,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少,课下学生消化吸收的过程也被做题取代.在不理解的情况下,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然后机械地做题来完成任务.第二,建立了基于理解表现的教学设计模型,其包括七个环节:把握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进行教学任务分析、确定初始行为、确定教学目标及具体表现性目标、目标检测设计、开发教学策略、修正教学设计;第三,将教学过程分为了六个环节:创设情境、探究活动、形成定义(呈现定理)、强化概念(定理)、课堂练习、总结归纳;第四,针对教学过程的六个环节,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具体的教学方法:对于创设情境环节,主要的教学策略有:提供先行组织者、概览;对于探究环节,主要的教学策略有:提供示例、促进学习者信息加工;对于形成概念环节,主要的教学策略有:运用提示,具体的教学方法有口头引导、提供图示、文字提示;对于强化概念环节,主要的教学策略有:帮助学习者整合新知识、帮助学习者组织信息;对于课堂练习环节,主要的教学策略有:典型题目及其变式、典型解题方法及其应用范围、针对学生的误解与难点设置有效评价题目;对于总结归纳环节,主要的教学策略有:构建知识网络、学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