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同时也是地球气候系统最基本的能量源,太阳活动的变化对全球天气气候系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季风作为大尺度大气环流系统,它的形成是由于太阳对陆地和海洋的加热差异所造成的。我国位于典型的东亚季风区,东亚季风的强弱对我国气候分布和变化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东亚夏季风,它的长期变化规律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一直都是气象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针对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天气气候特征及其与太阳活动的相关性进行深入研究,并从海温、气温、大气环流、风场等各个角度全面分析了太阳活动对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可能影响途径,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主要结论如下:(1)建立了近162年以来较长时间尺度的东亚夏季风指数序列,分析表明在1960年代中期,东亚夏季风强度发生突变减弱,而随后在1970年代中后期再次减弱,完成了从强夏季风年到弱夏季风年的转换。同时还发现,中国夏季气候与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化有着显著的相关,但不同地区关系不同,中国东部与西部地区有明显的差异;随着东亚夏季风的突变,中国气候也在20世纪60-70年代之间发生了突变。夏季风异常强年与异常弱年降水的分布呈相反形势,温度的分布有明显的区域特征。(2)运用Morlet小波分析技术讨论了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和太阳黑子活动的年代际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同时分析了太阳磁场磁性指数的变化规律,找出了可能影响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太阳活动周期,进而对它们共有的周期进行研究。同时详细阐述了太阳磁场对地球大气的影响,指出太阳活动是影响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一个重要因子。(3)研究了海温、东亚大陆气温,西太平洋副高对太阳活动的响应以及大气环流的年代际变化等方面的问题并讨论了太阳活动影响东亚夏季风的可能途径。分析指出太阳活动影响全球海温的年代际异常,而且对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有着重要的作用,最明显的影响体现在其对于PDO的22年左右周期影响。在受夏季风影响比较严重的我国东部地区,太阳活动和大陆地面气温变化与东亚夏季风的强弱趋势是比较一致的。(4)对夏季北半球中低层高度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海平面气压场和850hPa风场的年代际变化的分析发现,在强夏季风年时,副高位置偏北偏西;在弱夏季风年时,副高位置偏南偏东。海平面气压场和850hPa风场都在1960年代中期开始减弱并在70年代后期发生转折,较好的表现了海陆热力差异对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影响。海洋和大陆对太阳辐射吸收的程度不同而使得海陆温度产生变化,导致海陆热力差异的异常,进而影响到东亚夏季风。(5)通过分析夏季风背景下异常强降水发生前的重点空间天气事件,把太阳活动的变化与异常强天气过程联系在一起,初步探索太阳活动与异常天气事件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太阳活动所引起的太阳辐射、地磁指数等的变化,与对流层大气所出现的异常降水事件有一定的对应。同时在对这两个典型的异常降水事件的分析和诊断中,从大气能量学角度出发,结合波包传播诊断方法(WPD)推导并引入能量参数E,讨论了异常降水过程中的大气能量转换特征,为今后的灾害性天气预报及分析诊断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