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电化学法降解磺胺喹噁啉特性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ra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磺胺喹噁啉(Sulfaquinoxaline,SQX)作为一种磺胺类抗生素,常作为兽用抗生素用于禽畜球虫病治疗,其含有的喹噁啉基团具有致突变、致癌性,在环境及农产品中残留具有一定危害性。目前对SQX降解研究较少,缺少功能菌属的相关研究。现有研究证明,生物电化学法具有较高抗生素去除效率,且环境友好。为绿色高效降解SQX,本课题选用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和微生物电解池(Microbial electrolysis cell,MEC)两种生物电化学体系,系统研究了SQX的降解性能,并从降解效率和功能菌群方面深入解析两种体系对SQX降解特性的差异,明确了SQX主要的生物去除路径和重要功能菌群。本研究可丰富生物电化学去除难降解有机物的研究理论,为抗生素绿色高效降解提供理论依据与新思路。本研究的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如下:(1)在MFC体系中,以SQX为单一底物时,反应器运行10 d对SQX降解率为64.9%;在乙酸钠共基质条件下(以SQX及乙酸钠作为混合底物),乙酸钠投加量300mg/L时,SQX降解率最大为87.1%;乙酸钠投加量500 mg/L时,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降解率最大为94.0%,可明显看出乙酸钠对SQX的降解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MFC体系的最大功率密度和输出电压分别为309.8 m W/m~2和0.702 V。此外通过LC-TOF/MS分析得出,MFC共基质条件下对SQX主要降解作用有:羟基化反应、磺酰胺键断裂、分子重排等。大肠杆菌及青海弧菌Q67生物毒性测试结果均表明,SQX经MFC处理后有效降低生物毒性。经菌群分析,得出MFC共基质体系中Lentimicrobium、Terrimonas、Aquamicrobium等功能菌属,属于电化学活性菌、脱硫菌、脱氮菌和含氮杂环化合物降解菌。(2)MEC体系外加0.8 V电压,以SQX为单一底物时,反应器运行5 d对SQX降解率为78.7%;乙酸钠共基质条件下,乙酸钠投加量200 mg/L时SQX降解率最大为94.2%;乙酸钠投加量500 mg/L时,TOC降解率最高可达到87.7%,在MEC体系中添加乙酸钠同样会促进降解。通过LC-TOF/MS测定,MEC共基质条件下降解SQX主要降解作用有:羟基化反应,氧化醛基化,二氧化硫脱除等。大肠杆菌及青海弧菌Q67生物毒性测试结果均表明,SQX经MEC处理后毒性降低。对微生物群落分析,得出MEC单基质和共基质体系中均含有Aquamicrobium、norank_Chitinophagaceae、Mycobacterium等功能菌属,属于电化学活性菌、脱硫菌、脱氮菌和含氮杂环化合物降解菌。(3)分析MEC和MFC两种体系5 d内对SQX降解差异,可发现MEC体系均明显优于MFC体系,添加共基质可以提高SQX降解效率。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对比结果表明,MFC阳极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均高于MEC阳极微生物,说明电压对微生物群落影响更大。对菌属进行分析,两个体系均含有Lentimicrobium、Denitratisoma、Aquamicrobium等功能菌属,属于电化学活性菌、脱氮菌和含氮杂环化合物降解菌。MEC体系中功能菌属种类相比于MFC体系较丰富,尤其电化学活性菌、脱氮菌和含氮杂环化合物化合物降解菌较多,如unclassified_Geobacteraceae、Mycobacterium、Thermomonas等在MEC体系中特有或丰度更高。针对MEC降解效果强于MFC体系提出猜想:电压刺激更适合功能菌属富集和发挥作用。(4)为进一步提高SQX的降解率,论文系统探究乙酸钠、葡萄糖和淀粉3种不同共基质(SQX及乙酸钠(14)葡萄糖(14)淀粉作为混合底物)对MEC体系降解效率和微生物群落影响。乙酸钠体系电压更高,对电能利用效果最好;低浓度共基质时,淀粉对提高SQX降解率更有利,淀粉投加量200 mg/L时SQX降解率最高达96.8%;葡萄糖和乙酸钠去除TOC更有利;葡萄糖体系在整体生物毒性降低方面表现更优。对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分析,葡萄糖体系微生物与其它体系差异性最大。对功能菌群进行分析,得出三种MEC共基质体系中共有降解SQX功能菌属Citrifermentans、Aquamicrobium、Bacteroidetes_vadin HA17等,属于电化学活性菌、脱硫菌、脱氮菌和含氮杂环化合物降解菌。在不同共基质体系还存在一些适应该环境的菌属,这些菌属属于SQX耐药菌或降解菌。通过不同共基质类型相互对比,为共代谢研究提供理论借鉴,重点分析三种体系微生物差异,对推测微生物特性,印证SQX功能菌属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本论文以宜兴煤业1200工作面为背景,针对抽采与注氮复合作用下采空区气体运移及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采空区上覆岩层垮落破坏进行了研究分析,利用采空区原岩应力恢复曲线开发了采空区空隙率的空间分布函数模型,基于此利用FLUENT软件建立采空区三维裂隙场-流场耦合计算模型;通过大剂量采空区遗煤低温氧化升温实验,得出采空区遗煤低温氧化升温过程中遗煤的自燃特性参数,为流场计算模型
学位
我国平朔矿区煤层大多属于近距离煤层组,煤层厚度大,层间距离近。在重复开采条件下,近距离煤层覆岩隔水层发生二次破断、覆岩裂隙场相互叠加,增加了矿井安全生产防治水工作的难度。因此,研究此类条件下的覆岩力学特征及裂隙发育规律对矿区后续水害防治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选定平朔矿区某矿近距离煤层群开采为工程背景,将重复采动分为同一煤层接续开采和两煤层下行开采,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去研究重复采动条件下采
学位
文章采用试验为主、仿真为辅的方法,分析地铁车辆不同工况下的能耗数据,对永磁同步牵引系统与感应异步牵引系统的牵引吸收、再生反馈、惰行能耗、再生率等能耗性能进行了解耦分析,通过解耦的方法,尽可能令边界固定和变量单一,以保证计算精度。根据不同边界条件,对宁波地铁4号线永磁同步牵引系统与感应异步牵引系统的能耗表现进行数据统计。根据相同目标速度、惰行工况、巡航工况下的能耗具体表现,对其规律进行归纳,分析永磁
期刊
矿井火灾一直都是影响煤矿井下安全生产的重要原因,而采空区的漏风问题是导致煤矿火灾事故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研制出一种能大面积使用的喷涂堵漏风材料应用到井下采空区进行堵漏,该材料应该具有成本适宜、韧性优越、不易开裂等优点。目前煤矿井下使用的喷涂材料大部分都是水泥砂浆,但现有的水泥砂浆材料韧性较差,容易开裂,承压能力不足,隔风性能不好,堵漏风效果不显著。本文针对采空区漏风的问题,通过实验
学位
粉尘防治问题是煤矿灾害治理的关键难题,随着工业技术的改革与发展,现有的多种控、除尘方法和技术对粉尘的治理效果有了大幅提升,但由于煤炭的生产、加工作业条件复杂、矿用水质差、设备维护量大等问题的存在,使煤矿众多作业场所空气中的粉尘浓度居高不下,无法达到《煤矿安全规程》允许的安全范围。现今煤矿井下除尘多采用喷雾降尘等“被动降尘”技术与装备,而煤层注水预湿煤体技术则能够实现“源头主动防尘”,是煤矿井下最有
学位
煤层气作为煤的伴生资源,是一种高效、洁净的非常规能源,煤层气的开发,既可达到煤矿安全开采目的,又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有利于改善中国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和缓解中国天然气供应不足的现状。煤层气开采效率低主要受储煤层所处状态(高应力、低渗透性)及煤的孔裂隙特性影响,这些因素导致常规钻孔抽采达不到预期效果。针对我国煤层物性特点,开展高低温循环冲击饱水煤体试验,对研究冷热源循环致裂煤层机理,强化煤层致裂技术增产
学位
磁流变阻尼器不仅具有阻尼快速响应、良好的温度稳定性、内部结构简单等优势,而且可以通过调节控制电流使阻尼器的出力值连续变化,实现阻尼力可控。由于磁流变阻尼器阻尼特性与内部磁流变液的磁流变效应有关,具体表现非常复杂,现有力学模型目精度不足,无法精确描述磁流变阻尼器的阻尼特性。在磁流变阻尼器力学性能测试基础上,应用分段拟合函数方法同时结合反正切函数模型改进模型,并辨识改进后力学模型中各参数。将改进后的B
期刊
文章选取辽宁沿海主要港口2001—2020年进出口总值、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时间序列数据构建VAR模型,实证分析港口与对外贸易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辽宁沿海港口与对外贸易存在协整关系;外贸对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的影响比较显著;港口货物吞吐量对外贸的影响也较显著,而集装箱吞吐量对外贸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汽车零部件生产、制造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机器人应用越来越广泛。移动操作机器人将移动机器人与多自由度协作机器人融为一体,可以实现移动操作一体化。本文针对汽车零部件装配生产线中需要运送物料的需求,设计并搭建了一台移动操作机器人用于进行运送物料。重点开展了整体硬件软件系统的设计与搭建、运动学与驱动控制模型建模及误差分析、环境地图构建与路径规划算法研究,并进行仿真和实验验证。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
学位
矿井火灾对井下工作人员生命安全和资源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尤其在浅埋近距离自燃煤层群下行开采的工况中,采空区覆岩会受重复采动的影响,发生应力场重新分布,表现出原有压实的裂隙活化和新裂隙再生的变化,使得上下采空区甚至采空区和地表导通,这无疑加剧了采空区漏风的复杂性和遗煤自燃危险性。因此,进行该工况开采条件下采空区裂隙发育规律和自燃危险区域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以沙坪煤矿浅埋近距离煤层群下行开采为研究对象,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