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建国后“十七年”(1949——1966年)间各报刊关于文学问题的“读者来信”为主要研究材料,着重关注“十七年”间以否定性阅读为中心的读者与文学互动过程及其内涵,以此剖析主流意识形态掌控文学阅读的可能与局限。
根据话语特征,本文将“十七年”间的读者话语分为大众型读者话语、专业型读者话语、权力型读者话语三类。同时,本文根据社会角色将“十七年”间的读者分为大众型读者、专业型读者、权力型读者。但必须强调的是,读者的话语类型与社会角色并非一一对应,而是交叉混和关系。本文更多涉及各类读者对小说、诗歌等语言艺术的阅读情况。同时,当读者(严格地讲是观众)对戏剧、电影等表演艺术的反映仅仅与内容有关而不涉及灯光、舞美等专业领域时,笔者也会将其纳入研究范围。
本文认为,邓小平同志于1979年发表的《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乃是对读者与文学互动理想图景的新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