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调节阴阳针法对心肾不交型失眠患者睡眠的治疗作用,评价其疗效和常规选穴的差异性及安全性,探讨调节阴阳针法治疗失眠的穴位配伍的疗效和机理,为临床治疗失眠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4例病人纳入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实验方法,将64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调节阴阳针法,选穴以任督二脉及阴阳跷脉为主;对照组为常规取穴;针刺每日1次,5天为一疗程,间隔2天继续下一疗程,共4个疗程,20次治疗(共4周时间)。疗程前后进行PSQI睡眠质量指数评分、中医症状评分,治疗结束后以PSQI睡眠质量指数评分、中医症候评分判定疗效。并且进行安全性和依从性评价。结果:1.两组基线分组均衡,两组年龄、年龄分段和病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PSQI症状对比分析各症状及总体病情轻重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心肾不交证中医症状体征比较,各症状及体征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完成后行两组组间比较,PSQI评分,其中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4项(P<0.05),有统计学差异;并且两组PSQI睡眠质量指数总分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中医症候评分各项中心烦不寐、悸动不安症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两组中医症候总评分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两组均具有疗效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治疗完成后与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PSQI评分及中医症候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均具有疗效。4.总疗效评定:治疗组痊愈7例,好转11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痊愈4例,好转8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7.1%。结论:1.调节阴阳针法与常规针刺组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两种疗法均有效。2.调节阴阳针法组优于常规针刺组。3.两组治疗的安全性和依从性均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