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支持向量机和Hamming距离的虹膜识别算法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i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注重个人的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传统的鉴别方法由于无法满足人类的需要已逐渐被利用人类生物特征的识别技术所代替,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虹膜识别技术,它因具有普遍性、排他性、稳定性、易检测性、防伪性高、防欺骗性好等众多优点,而被誉为是二十一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生物识别技术。一般情况下,一个完整的虹膜识别系统都是由采集虹膜图像、预处理图像、特征提取与编码、模式匹配4个部分构成。论文在此基础上,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1)预处理图像:由于传统的虹膜定位方法容易遭受高频噪声的影响,论文提出一种在进行虹膜定位以前加入平滑处理的方法来消除高频噪声的影响;而后采用人眼灰度特征和几何特征相结合的方法来实现虹膜的准确定位: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是外接圆的直径的方法来确定虹膜内外边界参数,从而准确定位出虹膜位置,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简单有效,而且准确率高;最后再依次通过归一化和图像增强技术来得到标准化的且纹理清晰的虹膜图像。(2)特征提取和编码:提取虹膜的纹理特征通过使用一维Log-Gabor滤波器来实现,具体处理方法为:首先将预处理后的二维虹膜图像当做一个二维信号,然后将这个二维信号分解为若干的一维信号,并用一维的Log-Gabor小波分别与这些一维信号做卷积计算;最后通过相位编码方法来获得相应的特征编码。(3)特征匹配:针对传统的虹膜识别方法侧重于特征提取这一现象,论文提出了一种侧重于模式匹配的识别算法,即基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和Hamming距离的虹膜识别方法:在得到虹膜特征编码后,首先用SVM的方法进行特征匹配,对于未能正确识别或者拒绝识别的图像再次通过Hamming距离进行二次识别,并输出最终的识别结果。为了检验本文算法的可行性,论文以中科院提供的虹膜库为样本,并以Matlab R2010b为实验平台进行仿真实验。最终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研究的算法在识别率与识别时间上较其他算法都有一定的优势,能为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其他文献
踏冰过湖探“水牢”rn不知始自何时,民间有一种传说:颐和园里有一座关押太监的“水牢”.“水牢”什么样儿?为什么建在这美丽的御苑里?带着诸多疑问和好奇,几次想去探个究竟,
在工业装备中,轴承作为传动和受载系统的支撑部件,常常不仅要承受径向载荷,而且要承受较大的轴向载荷,角接触球轴承就是能够同时承受径向和轴向载荷的一种重要滚动轴承。角接
学位
在电力系统中,无功功率的不足或者过剩都会严重地影响供电质量。通过合理的补偿,保持系统功率因数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可以大大提高供电质量。无功补偿技术是多年来研究的重点之一。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各种设备工作时所需要的无功功率不断增大,并且无功功率在电力网络中的分布越来越复杂,因此对无功补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许多现有的无功补偿方式和设备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需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DSP控制的磁阀式可控
在桥梁存续期间内,由于列车的不断提速和超重车辆的行驶,以及外界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导致桥梁结构产生病害、出现缺陷,严重影响桥梁正常使用。为了保证交通畅通,就需要对桥梁进
在工程领域,结构因设计不足而发生振动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保证振动结构的安全性,提高其动力学性能以满足各类工程需求显得十分必要,而拓扑优化作为一种主动设计结构性能参数的系统方法,在降低成本和提高材料利用率的同时能实现一定约束下结构性能的最优设计。本文首先分别以结构动态柔顺性和加权基础频率为优化目标,以变密度法为优化方法,对在不同维数和边界条件下的结构的拓扑表现及相应的结构性能进行了讨论,接着以特殊
学位
电力系统数字仿真具有经济性、便捷性等优点,已成为电力系统设计规划运行的重要工具,并且仿真的结果是电力系统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电力系统负荷模型是数字仿真的基础,各种类型负荷元件数学模型的精确程度直接影响到仿真结果的准确程度,从而影响以仿真结果为依据的决策方案的制定。随着日益突出的电网动态稳定和电压稳定等问题,众多专家学者对负荷模型和参数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电力系统负荷建模及仿真技术越
本文应用风洞实验和热线测速技术,对平板湍流边界层中引入的不同频率周期性人工扰动在流场空间的发展和演化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了周期性人工扰动在平板湍流边界层中沿流向的传
“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电力市场环境下,电力生产、交易和消费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电力市场中电价的易变性使得各个市场参与者都面临巨大的利益损失风险,尤其作为受许多
汽车碰撞安全性是现代汽车工业研究的最关键内容之一,而如何提高汽车在碰撞事故中的抗撞性能是汽车安全性能设计中的核心问题。作为最传统、最有效的吸能元件---金属薄壁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