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果补语可能式是可能补语范畴下的一类,指在述语和补语中间插进“得”或“不”字,构成一种表示动作结果是否能够实现的能性表达格式。该结构作为现代汉语中较为独特的能性表达格式,其句法结构虽易习得,但由于语义复杂、使用限制条件较多,且在多数留学生的母语中并不存在与之对应的语法现象,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之一。从动结式与结果补语可能式的关系上看,两者之间存在着转化关系。结果补语可能式与动结式都是述补结构,但两者的语法范畴不同。且两者在转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对称现象,主要体现在动结式远远多于结果补语可能式和动结式所选择使用的述语、补语的数量远远多于可能式两个方面。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的动结式都可转化为可能式,二者在转化过程中存在限制条件。制约述语V进入结果补语可能式的因素来自于V的完成性。制约补语C进入结果补语可能式的因素来源于C的实现性。正是V的完成性和C的实现性,以及二者之间的双向制约关系,构成了动结式转化为结果补语可能式时得不对称。母语非汉语学习者在习得结果补语可能式的过程中,广泛存在着肯定、否定、疑问三态使用频率不平衡、不对称的情况,主要表现为否定形式多于肯定形式和疑问形式。本文对这种不对称现象加以分析,并尝试从句法、语义、语用等多角度去解释这些不对称现象出现的成因。且由于结果补语可能式在学习时难度较大,留学生在表达能性意义时常采取回避策略,用其他能性结构代替结果补语可能式。本文选择留学生最常使用的能性表达结构“能愿动词+动词”与结果补语可能式进行比较,探究两者之间的差异,并具体指出这两种能性表达的使用限制。关于偏误情况,笔者根据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和在扬州大学任教期间收集到的中介语语料进行总结归纳,发现留学生在习得结果补语可能式时,常见的五种偏误类型都有相关偏误例出现,包括遗漏、误加、误代、错序、杂糅。其中,误代类偏误最多,其次是误加和错序,杂揉和遗漏类偏误较少。产生这畔偏误的原因可概括为:教材、教师对结果补语可能式知识点的处理不当、汉语本体的研究不完善、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等几个方面。使用情况与教学情况是密不可分的,教什么与怎么用存在着很大的联系。关于结果补语可能式的教学,本文在分析了教学大纲及大量现行教材的基础上,发现普遍存在语言点概念模糊、多直接用“能愿动词+动词”来解释语法点含义等问题。结合留学生结果补语可能式的使用现状和偏误情况指出在教学方面的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