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阿尔茨海默病是发生于老年和老年前期,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是老年期痴呆的最常见类型,其病理表现为脑体积缩小和脑重量减轻,脑沟加深、变宽,脑回萎缩,颞叶特别是海马区萎缩。临床表现为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能力损害、抽象思维和计算力损害、人格和行为改变。疾病缓慢进展,出现锥体系及锥体外系症状,最终丧失运动能力,多死于肺部及泌尿系感染。其病因和发病机制未尽明了,西医治疗以改善认知为主,加强护理,控制精神症状,加强营养支持治疗为主,但不能延缓疾病进展,近年中医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亦取得了一定疗效,但尚未形成规范的中医辨证分型体系,临床辨证论治缺乏相应的客观依据。研究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医证候的特点、初步探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体系和其主要症状。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纳入研究,收集各位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指标,并收集其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病程,MMSE、CDR、画钟试验评分等,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共纳入病例37例。通过对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中医文献的研究,提取阿尔茨海默病中医证候特征一共59个,并将其制成阿尔茨海默病中医证候量表。通过阿尔茨海默病证候特征量表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行症状调查各位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并通过对症状的二分法分类发定义统计学上个体之间的距离,通过统计学聚类分析的方法控制分类数目在3-7类之间,通过观察每一类的所含的个体数,类间距离,类内个体距聚类中心的距离选择合适的分类,从结果来看,三分类和四分类中类问个体距离聚类中心距离较远,作为分类的话不合理,给予去除。六分类和七分类中间类间距离过小,在聚类中出现把不应该分开的个体分开了,这两个分类也是不合适的,也从分类中给予去除。五分类从类间距离和类中个体距离聚类中心的距离来说,均较为合适,最后得出的主要成分也不会过多或者过少,最后得出较为合适的5分类。通过对每一类进行主要成分分析,提取出分类的主要成分,并通过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对每一类进行证候归纳,最后得出比较合适的5类的中医证候。结论:将37个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按中医证候分成5类,并通过主成份分析提取出每一类中的主要中医证候要素。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对于5个类中的中医证候要素进行总结,概括并归纳出5种中医证候类型,5类的中医证型分别是:阳虚夹痰、阴虚夹痰、阳虚夹痰、阴虚夹痰、脾虚湿盛、肝肾阴虚和气阴两虚兼有痰湿5种类型。5种类型在37例样本中都有一定的数量,也符合中医基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