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淮南子》为西汉初年的16万字巨著,其“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以宏大驳岸之篇幅、吸纳百家之气魄、纵览全体、穷究物理,在直陈自身独特学术主张、明确创作主旨的同时,又能够究天地之理、接人间之事、备帝王之道。将“道”作为《淮南子》其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点,是本论文学术研究与论证的源起,以“道生万物”之本原论、“万物总而为一”之本体论、“自然无为”之方法论、“性命之情”之人性论、“道散而为德”之审美征象论全面构筑了《淮南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也阐发了其政治主张、伦理观念、审美旨趣、人生追求以及社会理想。本论文以道事结合的文艺观照方式,以深入细致的说理论证,全面探讨了《淮南子》道论文艺观的思想体系,以“道”作为万物的本原和本体,并将其“道”论之维的审美指向放射到自然、社会、人生、艺术的各个领域。本论文以“《淮南子》‘道’论文艺思想研究”为题,力图通过对《淮南子》文本的细读和“道”范畴的全项性、多向度研究,完善《淮南子》道论文艺观的思想体系,从而实现对《淮南子》文艺思想的整体把握与全面观照。“道”是万物的本原和本体,一切皆始于“道”。《淮南子》在其宇宙生成论中融入了阴阳气化学说,将“一”作为本体论中万物的整体,“一”是“有”和“无”的统一,有生于无,无在有之中,在不断的体道、得道中,神明相通而达到“通达耦于一”。进而,《淮南子》在其以宇宙生成论为核心的道论基础之上,形成了其独特的价值观,并以此作为标准对文学艺术现象和与文艺现象相关的自然、社会、人性等问题进行思考、做出阐释。本论文对《淮南子》道论文艺思想进行研究,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探讨《淮南子》文艺思想研究的现状、出土简帛的相关佐证情况和《淮南子》文艺思想产生、形成的地理文化因素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并对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做出了概况性的说明。第二章为《淮南子》作者考论,就有关《淮南子》的作者问题和淮南狱问题的始末进行探讨。总结了学术界形成的三个主要观点,即“刘安说”、“集体创作说”和“刘安主编说”,并针对上述三个论点进行较为集中的分析与论述。第三章是论述“道”的本体阐释与核心旨要,本章的论述重点在于《淮南子》对“道”这一语辞范畴的诠释。以“道”之语义范畴发生的主体脉络为依据,集中探寻“道”的多向度意义:从原始本义的“道”、“路”到熔铸善恶的价值判断的具有抽象意义之“道”,再到在原始本义下的引申之意、潜在之意的“道”,并以儒家之“人道”和“政道”、道家之“道”与“德”、易学家之阴阳变易之“道”、法家之“术治”之道等不同维度的思辨来诠释“道”的核心价值,为遍于全书600余次出现之“道”的理论阐释做好铺垫。第四章是论述“道”论文艺观的审美源起与历史发生,本章的重点有三个:即首先阐释道生万物与自然无为的关系,指出“道”是万物的本原,一切皆始于“道”;第二,以“道”具有先在性为依据,论述“美”“乐”之发生的历史源起;第三,探寻“性”、“情”、“欲”的关系链条,完善对“乐”的自然属性的认知同时诠释乐的教化作用。第五章是论述“道”论文艺观的艺术表征与体系建构,本章以文艺之“通变”观、发愤成仁之“性命”观与艺术之“神明”观作为道论文艺观的艺术表征,并在这三个不同的向度上完善道论文艺观的审美体系,从而建构起道论文艺观的审美境界。第六章是论述“道”论文艺观的人格塑造与主体修养。慷慨遗物与人格塑造以无外之境为基点,以主体的精神自由为依托,通过“以外乐内”和“以内乐外”两种相互转换的途径,达到至德人格的建构。《淮南子》抨击了“弃学循性”之说,指出只主体文化艺术修养有赖于刻苦磨练艺术技艺和后天的学习。第七章是论述“道”论文艺观的文化向度与审美思辨,本章也是作为《淮南子》道论文艺观的收束之论,论述一方面阐释了“美”是美的观念与美的形态的统一,认为在美的观念路径中可以达于至道无为,而美的形态以纯朴自然之美为崇尚,强调以精神之和作为审美追求的归宿;另一方面,以形神、文质、意象为审美思辨的基点,论述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从而建构了以大美为特点的审美之境。值得指出的是,《淮南子》论道最具特色的就是道事结合的哲学方法论,刘安以一种更清醒、更自觉的方法论意识力图建构一个自己的思想体系,“以统天下,理万物,应变化,通殊类”。刘安在方法论创新的努力中表露出了这样的主观意向:渴望通过新方法,对现象世界、现实人生加以意义界定“宰匠万物之形”,(对文艺现象进行了意义界定),从而展示出人的精神追求(审美追求)和这种追求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