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沿海港口与西南民族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世界著名港口和中国各大港口的发展历史可知,港口的发展与其腹地经济发展相互依存。港口处于接受外向先进产业的最前端,一方面在区域经济中充当经济增长的极核,临港产业通过与腹地的产业间联系形成一条条辐射线。港口要积聚自身能量,促使各种生产要素形成的辐射能沿着这些辐射线往返于港口与腹地之间。另一方面,港口的发展又取决于所在区域腹地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程度。因此,科学认识港口与腹地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广西沿海港口群直到近年来才被纳入区级重点发展规划,国家去年批准北部湾新区已显示出政府对这一地区的重视。广西沿海港口是我国南端的重要出海通道和对外门户,其战略地位突出。对广西沿海港口增长极形成的可行性研究,是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在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中,无论是圈层结构、点轴结构还是极核—腹地结构,其共同特点是强调城市向心力、产业推动力。发展初期通过极化作用,城市在这种作用下与自增长效应共同积累足够能量,通过扩散效应影响周边地区,这种效应的循环往复使城市的规模进而对周边的影响逐渐扩大。克鲁格曼基于产业集聚的增长模型中是产业集聚影响了企业的地理分布。广西在港口规划发展中也重视区位优势却相对低估了潜在的增长极的培育,而增长极与其腹地之间的互动需要首先将增长极培育为高位势的经济中心,因此要形成带动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不仅需要大力发展沿海临港产业集群,还要培植接纳西南富余劳动力的第三产业以促使城市增长中心产业结构合理化。文章从港口建设、现有工业基础和通道弱势、产业结构等方面对广西沿海港口经济进行了剖析;从西南民族地区外向化、市场化和与东盟贸易往来方面论述了西南民族地区的经济总量和外向型经济现状和问题。从西南民族地区进出口产品结构和外贸市场的需求结构方面论述了西南民族地区和广西沿海临港产业的分工和融合,以及将增长极理论应用于广西沿海港口和西南民族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可行性。本文是对港口—腹地这一课题进行微观层面的探讨和分析。全文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结合产业竞争力、集聚理论和需求相似理论对西南地区外向经济发展进行深入剖析,外向型实证分析主要从广西与东盟的产业、产品竞争与互补角度,增长极培养侧重阐述产业异构度。文章以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在对港口与腹地之间的互动效应进行剖析后,通过选取广西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和货物吞吐量作为因变量,港口货物吞吐量代表港口处理进出口货物的能力,集装箱代表现代港口的发展趋势;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GDP和进出口总额作为解释变量。在对广西海港发展与西南民族地区各省外向型经济相关性作了回归分析后,得出科学客观的结论:二者确实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在研究了各项结果和原因后,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其他文献
课后分析,就是上完课之后,教师对上课情况进行自我回顾、自我分析.课后分析亦叫课后教学回顾,或叫课后教学反思.这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容忽视的教学过程.本文
关于“教师权威”问题的研究一直是教育热点问题。在当今的课堂上存在着两种不合理且又极端相反的现象,即:滥用教师权力或是否定教师权威。这二者都是社会所不提倡的,不利于
电液伺服阀是应用在电液伺服控制系统中的关键部件。电液伺服阀在出厂前须进行严格测试,以保证合格。其中,静动态性能是测试的主要内容之一,静动态性能的传统测试方法和数据
企业经营者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实现对企业经营者的长期有效激励和约束至关重要,而目前西方国家盛行的各种长期激励机制在中国缺乏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任期制用于对企业经
电信重组的尘埃落地和3G时代的到来,给电信业带来的明显变化,是三大运营商以新的能力和竞争环境为依据,相应地调整了原有竞争策略。新联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除了破
论述了智能化采制样技术的发展现状、技术特征及技术趋向,针对采样、制样、样品输送、智能存样和机械手辅助制样的特点进行分析,从技术的适用性、煤样管理的可控性、设备的可
针对济阳坳陷车镇凹陷郭局子洼陷北部陡坡带砂砾岩扇体物源多、沉积速率快、沉积厚度大和多期叠置的特点,在岩心、FMI测井图像分析和对各种沉积序列划分方法优化的基础上,提出
目前网络攻击呈现出工具化、自动化的趋势,而传统防护手段在应对越来越复杂和高级的“工具化”攻击时越来越被动。为了更为及时主动地发现具有高隐蔽性和拟人工具化攻击(Bots
西藏某铜钼矿原矿含铜品位0.28%、钼品位0.022%,硫品位0.60%,铜氧化率31.13%,针对矿石性质,开展了四种浮选流程的试验研究,采用硫化铜钼混合浮选-分离然后浮选氧化铜的原则工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推进,中国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新高潮,但到目前为止,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界定却一直未达成共识。在这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