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络口译中变译策略的特点及作用——一项基于广西大学英语口译研究生的实证研究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long52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时代人们需要有效交流和传播信息,对周围纷繁的信息带有很强的选择性,传统的全译有时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国内学者黄忠廉基于其丰富的笔译实践,特别是科技翻译实践提出通过增、减、编、述、改、缩、并、仿等策略进行变通翻译。这一策略在翻译研究领域被称为变译策略。国内众多学者对翻译中使用的变译策略给予充分的肯定,而且还将其拓展到其他领域,如旅游、外宣、新闻等,应用效果明显。90年代以来,中国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促使口译需求与日俱增,口译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口译策略作为与口译实践密切相关的一个研究方向,因其实际应用价值,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了口译研究的热点之一。一些学者提出将变译策略运用于口译实践的假设,他们的研究主要从目的论等理论视角探讨变译策略在口译中的可行性,实证研究仍少见。   本文以目的论和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为理论支撑,采用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广西大学8名口译方向的研究生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口译录音,有声思维,采访等调查手段获得材料进行分析,探究在联络口译中使用变译策略的特点,以及变译策略对于学生译员的功能和影响。本文首先在目的论基础上假设变译策略能够作为口译产品策略(target-oriented strategies)在联络口译中发挥其功能和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3个问题:1.译员在口译过程中是否会使用变译策略?有何特点?2.为什么译员在口译过程中会自发使用变译策略?3.在口译过程中变译策略使用的积极作用是什么?有负面作用吗?本研究旨在以案例研究的方法探讨变译策略应用于联络口译中的可行性,并分析变译策略应用于联络口译所存在的问题,为口译教学和实践提供参考。   研究发现:1.学生译员在口译中会自发运用黄忠廉教授提出的变译策略,发挥口译产品策略的作用,但同时,它们也被用作口译过程策略来处理口译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因此,变译策略在联络口译中的使用具有其自身特点。2.口译过程中学生译员无法成功协调分配注意力,使得精力超负荷是导致过程策略出现的主要原因。3.对学生译员来说,在口译中运用变译策略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能够促使译员在真实交际中更好地发挥主体性,积极地灵活变通;另一方面,如果译员在训练中过度依赖变译策略来处理口译过程中的精力负荷,这就有可能对他们在口译水平上的提升和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译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口译“内功”才能使变译策略成为联络口译中的有效工具。   由于本次实证研究仅仅是对变译策略在口译中应用的一次尝试,难免有许多问题和不完善之处,希望给未来变译策略研究和口译教学提供些许参考。
其他文献
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始于西方21世纪,而在中国近五年来越来越关注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2011年国家教育部相继颁布了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及新《教师教育课程标
当今社会,体育是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今天学校的体育工作将直接影响着21世纪建设人才的素质。因此,学校体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的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出台,需要我们去重新适应和理解。素质教育是面向二十一世纪,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所提出的一项具体的,迫切的,务实的教育举措。然而,如何在体育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这需要我
翻译语言研究已有几十年历史。国内外现已经有很多学者对此作出相关研究,且贡献巨大,如:Even-Zohar,Hatim,Duff, Mona Baker,王克非,柯飞,秦洪武,吴昂,黄立波等等。而Baker提出了翻译
摘要:本文利用直接数字合成技术通过一款FPGA可编程逻辑芯片实现函数信号发生器的研制,该信号发生器是以Altera公司生产的EP4cE6F17C8芯片为设计载体,通过DDS技术实现两路同步信号输出。通过软件QuartusⅡ12.0和Nios-Ⅱ 12.0)开发环境编程,实现多种波形信号输出,信号具有高精度的频率分辨率能力,最高可达36位。最后通过实验输出的波形信号符合标准。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