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小寨商业街道行人环境可步行性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flower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发展由增量转为存量,即强调城市的品质建设。街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核心与转换枢纽,其行人环境品质的提升是城市外部空间营建的重要内容。行人环境品质的改善能够增强居民的步行意愿及街道活动,进而促进街道空间与居民活动的融合,延长街道被“监视”时间。因此街道行人环境品质的改善是城市活力、居民健康、街道安全发展的关键节点。以往研究中,通常采用街道可步行性反应行人环境特征对步行活动的影响。由于研究方法与研究样本的不同,环境对行人活动的影响关系是不一致的。因此这些具有一定局限性的研究结果就无法明确的引导其他街道环境的更新建设。同时,相关研究只考虑某一层面环境要素(中观或微观)对街道可步行性的影响,而没有综合考虑中、微观环境的组合影响,因此也无法确定街道环境更新建设的重点。同时基于街道环境对步行活动不确定的影响关系而建立的街道可步行性测度公式,在指标选择上是不准确的,在环境要素分析上是不全面的。因此,本文将明确小寨街道环境与步行活动的影响机制,进而构建一个更加完整、准确的街道行人环境可步行性公式。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首先通过实证研究分析街道建成环境与步行之间确切的影响关系及路径。实证研究中,以西安小寨为研究案例,并通过PLPS调研法及多源大数据法获取街道建成环境及行人活动数据。随后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建立街道环境要素、行人活动、街道可步行性之间的影响路径模型。该模型详细、具体的展示了每一个环境要素的影响路径并得出土地使用混合度、人口密度、商业密度、人行空间宽度、街道座椅是影响小寨街道可步行性的核心环境要素。在确定核心环境要素的类型、权重及要素之间相关性之后,本文建立行人环境的可步行性公式=(LDI-PDI+CDI)×2(宽度+座椅)。最后依据行人环境可步行性公式对小寨区域可步行性值进行测度。结果发现以小寨十字交叉口为中心,可步行性水平呈现谷地特征,即有中心向四周逐渐递减。依据以上研究结果使小寨街道可步行性较差的街道的改造更具有针对性、策略性。依据以上研究结果对小寨可步行性较差的街道进行改造更具有针对性、策略性。本文研究结果为与小寨类似街道提供引导的同时,也为其他区域街道可步行性的研究提供方法。
其他文献
社区公园是城市公园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城市坏境、提升城市居民居住条件等方面担当着重要的角色。随着城市规划思想的不断丰富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区公园作为居民可直接接触到的自然空间环境之一,其布局和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西安市以往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并未专门提出针对社区公园布局及周边环境规划的措施,社区公园往往依附于城市公园绿地之中进行布局,缺乏对社会发展、社会公平等的考虑,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宜居居住环境应包含四个基本条件:安全、健康、便利和舒适。生态宜居是在宜居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人类的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可持续性。当前,基于生态宜居视角开展的规划研究多集中于乡村生态和人居环境整治、乡村产业生态化、乡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建筑节能等方面,在建设实践中村庄生活空间规划设计存在盲目套用城市住区设计方法或简单沿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选择新建校区。新校区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历史文化被割裂、场所记忆迷失的困境,以功能至上理念所设计出的校园,使校园空间失忆,加深了校园认同感与归属感的丧失。2013年,山西师范大学校园整体搬迁建设项目启动,建成至今60多年历史的老校区面临着即将搬迁的境遇。为了避免上述的问题,如何将山师大校园的校园文化与记忆进行传承延续,让师生能在新校区的场所当中找到认同感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是弘扬中华文明的“根”、“脉”、“魂”,从历史脉络的格局深入研究黄河文化,就等于抓住了中华文明的根脉,是新时代下我们建立文化自信的基石和底气。近几年,随着各学科的专家学者对黄河文化的深入研究,黄河文化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价值与内涵,但是对于黄河文化整体的认知以及黄河文化遗产构成方面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研究从黄河文化的内涵认知着手,总结归纳陕西黄河文化构成要素
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处于加速推进阶段,大量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内部的汽车保有量剧增,随之带来的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制约城市的发展重要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环保高效的轨道交通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所采用。至2020年底,国内开通轨道交通的城市共计45个,其中包括北京、南京、西安、沈阳、广州等历史文化名城。在这些城市的历史城区范围内,轨道交通建设受到历史文化保护、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传统
黄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水土流失的频发地区,常年面临着暴雨或干旱的极端天气,生长于此的传统村落在发展中,为了应对这一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有着独特的人居环境智慧体现在其村落的营建中。通过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内的传统村落理水经验与营建特色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劳动人民在生存发展中积累的理水智慧与营建技巧,从而进行更适宜农村地区的抗涝防旱设计,并且改善水旱环境相似的村庄的景观质量。本文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内的传
在国家大力提倡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鼓励建立“9073(9064)”养老格局的双重背景下,传统的社区配套设施规划体系在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时局中面临着严峻挑战,设施配置和养老难题极易造成社会经济的“叠加”和“共振”问题。当前,对居民日常行为需求的研究已经成为城乡规划学科与社会学交叉的重要领域,也是建设城市社区和微更新的必要手段,通过构建符合居民日常步行活动范围的生活空间,可以实现居住区设施配建与居民行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一系列制度和技术创新,其中包括市县城镇开发边界等“三条控制线”的划定。国务院办公厅在2019年发布了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治理的指导意见,在该意见中明确指出应该对城镇开发边界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估,也对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原则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意见。国务院明确指出,在城镇开发边界划定过程中,应该从人口经济、城镇发展等多个角度来限定相应的城镇容量,同时在发展过程中还应该留
完整性是历史地段保护最重要的原则之一,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国内外历史地段普遍遇到了新建设项目对遗产地视觉完整性的挑战和破坏。2011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发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影响评估导则》中指出针对历史地段应紧扣完整性进行视觉影响评估。并建议运用文化遗产影响评估报告判断遗产地的视觉完整性是否遭到破坏。目前,我国国家文物局已将文物影响评估纳入建设项目审批环节,且从较多关注文物本体安全转向越来越关注文
快速城镇化的推进对新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客观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依托土地经济快速扩张的城镇化往往过于注重“量的扩张”,忽略了对城市空间“质的提升”,出现了“千城一面”的城市面貌。对于外部环境要素单一的关中平原县城新区,特色缺乏的现象更为严重。究其根本原因,一方面对于新区这样一张“白纸”,传统的规划方法导致空间布局呈现同质化趋势,另一方面由于规划与管理严重脱离,空间管控内容呈现泡沫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