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意识下的英雄乐章——英雄主义旋律在90年代军旅小说中的变奏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shinexpsis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衡量一个作家、一个作家群乃至一个民族的文学水准而言,小说是一根重要准绳,但它同时又是一种高度,一种境界,巨大的质量后面包容的必定是巨大的才力和艰辛的劳动.近年来,部队对军事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建立规范的奖励机制和科学的评价标准,有效地调动了作家的积极性,军事小说创作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但是商业环境的强化和政治环境淡化的双重夹击,使传统意义上军旅小说的组织形态(集群运作方式)和观念形态(意识形态色彩)都出现了相应的"解构"与淡化的趋势.一方面是"集团军"变成了散兵游勇,军旅小说写作也逐渐成为了真正个人化的精神劳动;一方面是"政治优势"的丧失使军旅题材从一个既定的高度下降到一个平面,还原到和其他题材等量齐观的"文学题材"自身.统观建国以来的前、后"十七年",一直延续到近年来出现的一大批作品,我们可以发现:英雄主义题材的小说创作,一直以来是军旅文学的"主旋律",同时也可以发现:对英雄人物的描绘,经历了从人性高度"蒸馏"后的纯净物的神性化,到无限制地"高大全",到"突出政治文学",导致了军旅小说在突出英雄主题方面的某些失败.受社会上消解革命、贬低历史的思潮影响,反映到军旅文学创作,便是中国革命历史题材已不吃香,一些作家也对革命历史也作了错误的读解.进入90年代以来,也出现了疏离理想、淡化英雄的创作倾向,在塑造具有时代气息、凝聚民族精神的英雄上也显得"内虚"、"疲软",无数人发出了寻找英雄的呼声.该文试从军旅文学的社会化变迁、自身发展的脉络入手,通过揭未英雄及英雄主义的内涵,着重分析当今军旅作家创作轨迹,给90年代以来的军旅作家创作的英雄主义小说寻找新的定位、新的出发点和生长点.
其他文献
论文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通过分析张系国小说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存在的独特感悟,揭示其为人生的艺术理想.张系国对台湾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
清末民初是中国思想界、学术界风起云涌的变革时期,受清代朴学和近代西方科学方法的影响,楚辞学界大家辈出,新说迭见,形成了楚辞研究的第四个高潮。郭焯莹是晚清著名外交家郭嵩焘
写意的美学传统,代表了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精髓,并融汇在中国各类传统艺术的审美理论中。本文旨在通过对苏轼“以意为主”的美学思想的解剖,为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性阐释做一些有
在明代诸多《楚辞》注本中,陆时雍《楚辞疏》相当具有代表性。其不同于王逸《楚辞章句》的名物训诂,也不同于朱熹《楚辞集注》的义理阐发,而是致力于还原《楚辞》本身,从文学
世纪之交,韩国电影异军突起,在亚洲乃至世界影坛吹起一股强劲的韩流.这其中"爱情电影"是一个重镇.而在韩国"爱情电影"内部又存在诸亚类型,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两种极端:"纯情电
在当代文坛中,张炜是一位有影响的作家。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对其文本进行多层次的分析,认为他的小说洋溢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意蕴。张炜以传统文化为本源,试图为现代人的精神归宿提供
一个民族思维的模式决定了该民族语言表达形式.汉语思维模式,总体是属于意象性的,并富于强烈的情感色彩.在这样思维模式指导下,汉语整体上表达呈现出由总体到个体、从头至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