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属异源六倍体后代性状鉴定及干旱胁迫的转录组学解析

来源 :山西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棉花远缘杂交是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的重要途径。野生种具有许多栽培棉所没有的优良性状,将野生棉的优良性状导入陆地棉中,培育具有抗逆性的优良品种,能有效拓宽棉花的种质资源。本研究以实验室前期合成的陆地棉与野生斯特提棉远缘杂种F1为材料,对其进行形态学、细胞遗传学以及SSR分子标记鉴定之后对得到的杂种F1进行了多倍体诱变获得新的异源六倍体新种质M1(AADDCC),并将M1代种子种植。经过棉花正常的生长发育现蕾、开花和结铃后收获M2代种子,然后进行后代性状鉴定和遗传解析。本研究分别对杂种F1和异源六倍体M1、M2进行了形态及气孔相关性状、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和花粉粒形态等方面的比较鉴定,通过比较鉴定验证异源六倍体种质的真实性,进一步探讨杂种F1育性的恢复。最后以六倍体棉花种质M1为材料,选取材料置于干旱胁迫条件处理,以正常处理作对照,一段时间后分别选取幼嫩叶片为材料进行转录组分析,旨在对异源六倍体新种质旱胁迫前后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比对分析并筛选抗旱相关表达基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实验室前期合成的陆地棉与野生斯特提棉远缘杂种F1为材料,对其进行形态学、细胞遗传学以及SSR分子标记鉴定。形态学分别从植株、叶片和花三方面进行双亲和杂种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杂种植株高于双亲,叶片大于双亲,表现出显著的杂种优势;叶色与父本相近,为翠绿色,杂种花基部花斑与父本相近,为深红色;细胞遗传学上对杂种进行了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结果表明不育杂种F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许多异常行为,其中二分体占24.00%,三分体占10.40%,四分体占40.60%,多分体占25.00%。在四分体中,正常四分体占72.91%,异常占27.09%,以至于最后形成很多异常花粉粒,所占比例为24.00%,正常花粉粒占76.00%,这是杂种F1不育的主要原因;最后通过SSR分子标记鉴定研究表明,杂种F1不但出现了陆地棉和斯特提棉的互补带,而且扩增出其特异性条带,遗传成分占比分别为:父本占7.69%,母本占34.62%,双亲的互补带占23.07%,特异性新带占34.62%,既表明在杂交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也从分子水平证实了该杂种F1是陆地棉和斯特提棉的真杂种,同时为棉花遗传育种和种质创新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2.通过对陆地棉和斯特提棉杂种F1和异源六倍体M1、M2进行形态和细胞学性状鉴定发现:异源六倍体的叶片和杂种存在差异,除此之外,细胞学方面、叶面积、叶形指数、叶绿素含量都存在显著的差异。通过对棉花叶片下表皮气孔进行性状鉴定发现,异源六倍体M1、M2与杂种F1相比,叶片气孔密度下降、保卫细胞长度和叶绿体数目增加,这一结果证实了异源六倍体的真实性。在形态学方面,异源六倍体M1和M2代相比,叶片相关性状差异不大,表明六倍体生理性状已逐渐稳定;细胞学上通过统计减数分裂时期四分体正异常比例和形成正常花粉粒比例,得到杂种减数分裂时期正常四分体比例为72.91%,M1代正常四分体比例为87.00%,M2代为93.47%,证明减数分裂行为已经趋于正常,初步判断杂种育性已经恢复并在M2代趋于稳定。3.通过转录组测序,对异源六倍体叶片在干旱逆境前后差异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深度挖掘发现基因表达存在显著差异,通过DEGS分析得出,基因表达量增加的有2302个,下降的有2681个。采用GO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分子功能、细胞组分和生物过程三个方面,主要注释到转录调控DNA模板、细胞大分子生物合成的调控、氧化还原过程、氧化还原酶活性、单氧酶活动、铁离子结合和生长素的响应等途径。通过KEGG富集分析发现功能注释到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植物MAPK信号通路、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淀粉和蔗糖的代谢等方面,说明棉花的正常生长、生理调控和抗旱性与这些代谢途径相关。为了深入研究棉花抵御干旱胁迫抗逆机制,对差异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筛选与抗旱相关的候选基因,结果表明这些基因与能量代谢、核酸代谢、脂类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信号转导、激素合成及光合作用等代谢过程相关,初步表明这些途径与棉花抗旱相关性较大。
其他文献
谷子具有耐贫瘠、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粮草兼用型作物。在农业实际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的施肥比例和施肥方法不仅造成了肥料利用率的下降,还造成了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严重影响到谷子的品质与产量。肥料作为粮食增产的决定因素在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我国化肥用量持续高速增长,粮食产量却始终增长迟缓,特别是随着国家对“减药减肥”的倡导,提高作物肥料利用率,减少投入,
学位
种子萌发与全苗是作物产量的基础。谷子是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主要杂粮作物之一,虽然其抗旱性强,但如何保证全苗仍然是谷子种植的重要问题。种子吸水是萌发的前提,吸水能力直接影响萌发与出苗。本研究对300份谷子种质资源的吸水率进行测定,基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挖掘影响种子饱和吸水率的候选基因,结合转录组学挖掘影响谷子种子吸水的基因;同时从种子淀粉含量和淀粉粒特征对吸水极端品种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
学位
葡萄糖不仅能为植物提供营养和能量,而且可作为信号分子,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代谢等生命活动。外源葡萄糖通过转运蛋白进入细胞,经己糖激酶磷酸化参与细胞糖酵解等途径,进而为诸多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及中间代谢产物。低等植物真核藻类种类繁多,结构简单,大多以自养、异养、混养等不同营养方式进行生长。充分利用光合生物的异养能力是获得高生物量的有效途径,通过基因工程改变藻类营养模式是提高其生物量的一种有效策略,也是当
学位
小麦是氮肥需求量较大的作物,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氮肥的投入对小麦产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氮肥的大量施用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污染和资源浪费。由于小麦氮效率存在着显著的基因型差异,且不同品种对氮肥的响应有高低之分,因此,在缓解农业环境风险和保障生产的前提下,挖掘耐低氮胁迫相关基因资源,培育耐低氮胁迫高产小麦新品种是促进小麦绿色生产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389份小麦品种组成的自然群体为供试材料,利用6
学位
大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油脂,其蛋白质含量是鸡蛋和猪肉中蛋白质含量的2至3倍,油脂也是人类所需植物油脂的重要来源,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中国曾是世界上大豆产量以及出口量最高的国家,但随着种植成本增加等原因,大豆的种植效益低下,产量与其他大豆主产国相比差距较大,因此中国只能通过大量进口国外大豆来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大量的进口为国家粮食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提高大豆产量是目前大豆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
学位
药物递送是通过特定的手段使活性药物成分有效地递送到目的部位,以在人类或动物中实现治疗效果的方法或过程。递送系统在控速给药、靶向给药、药物稳定性、生物相容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药学、材料学和生物医学等相关领域的进步,从纳米尺度、细胞尺度到智能靶向递送等技术的发展使药物递送系统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投入和市场份额持续快速增长。通过对不同载药系统的递送机制及特点进行阐述
期刊
报纸
利用GC-MS技术测定分析17年生和10年生翅荚木人工林木材甲醇提取物和三氯甲烷提取物的主要成分,结果表明,17年生和10年生翅荚木人工林木材甲醇提取物多数成分均为含氧化合物,有己酸、2,3-二氢-3,5-二羟基-6-甲基-4H-吡喃-4-酮、2-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香兰素、2,4-二叔丁基苯酚、丁香草酮、3,4,5-三甲氧基苯酚、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醛、4-羟基-2-甲氧基肉桂醛、
期刊
谷子去壳后称为小米,是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的古老作物。谷子作为杂粮之一,食用价值很高,其保健功能日益受到重视。谷子中的类黄酮次生代谢物多数具有保健功效,但目前对其关键基因研究较少。本研究对谷子类黄酮代谢通路的基因进行鉴定和分析,分析了谷子灌浆不同时期籽粒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方法,以类黄酮代谢途径相关基因为核心构建共表达网络,主要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谷
学位
为探讨不同贮藏温度下马铃薯各品质指标含量、各种酶活性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明确马铃薯最佳的贮藏方式。本试验在贮藏初期测定了52份不同品种马铃薯的相关品质指标,并利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对其品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依据专用马铃薯的具体要求,筛选出36个不同用途的马铃薯品种进行贮藏试验,比较了不同贮藏条件下品质指标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差异,明确了其变化趋势;并对淀粉、还原糖相关基因做表达量分析。具体结果如下:1、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