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班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u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高,与之相伴的是我国劳动者辛勤的付出。长期持续的加班已成为各行业劳动者的常态,甚至加班的风潮在社会上愈演愈烈。
  本文基于相关劳动力供求理论,构建了企业-员工选择加班模型,解释加班现象的出现以及我国加班现象蔓延的原因。利用2012、2014、2016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和相应的宏观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探索我国加班现状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劳动者的加班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地区教育水平和医疗水平越高,劳动者的加班时间越短;地区超前消费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就业难度越大,劳动者劳动时间越长。劳动者个人特征效应对劳动者的劳动时间起着决定性作用。性别、是否为农民工、是否为国有企业,是否有固定工作场所,是否参加工会对加班时间有着显著影响,男性加班时间多于女性加班时间,农民工加班时间相对较长,国有企业加班时间比私营企业少,固定工作场所的加班时间多于不固定的工作场所,工会力量的存在显著减少了劳动者的加班时间。劳动者的收入、敬业度、年龄对劳动者的加班时间有着正向显著影响;劳动者的受教育年限、工作自主度、工作复杂度、工作满意度、家庭总收入和家庭儿童数对劳动者的加班时间有着负向显著影响。
  加班的影响因素在不同性别、年龄和户口的群体中存在差异。年龄、用证书数量衡量的工作专业度、家庭中六岁以下儿童的数量对女性加班时间有负向显著影响。性别对老年群体加班时间的影响大于青年群体的影响,受教育程度、工作自主度、家庭总人数对青年群体加班时间有负向显著影响,敬业度对青年群体有正向显著影响。家庭儿童的数量对老年群体加班时间有负向显著影响,对青年群体影响不显著。有无固定工作场所对农村户口群体加班时间有正向显著影响,工会、家庭老年人的数量对农村户口群体加班时间有负向显著影响。
  为解决加班的状况,政府应加快建立完善职业技术体系;改变法定加班工资计算方式,充分发挥加班工资的杠杆调节作用;改革工会体制,充分发挥工会作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作用;加快建立完善职业技术体系等。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后,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一直存在并影响着我国的社会公平。目前,我国经济平稳运行,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都在逐渐增加,但是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仍未解决。数字普惠金融由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迅速崛起并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实践的发展也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许多学者开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带来的各种影响。其中,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就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已经完成了60%以上的人口的城镇化进程。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的产业在不断地集聚。与此同时,以产业集聚为推动力,我国人口也在进行集聚。因为产业的集聚带来了规模报酬递增,为了继续扩大厂商的产能产量,正在集聚的产业将吸收大量人口作为劳动力,以此带来人口的集聚。人口集聚为产业提供充足劳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消费需求,巨大的市场也应运而生。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者以增大生产性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也积累了深刻的矛盾。传统产业的发展弊端日益凸显,新兴产业动力不足、产能过剩等问题也不断显现。目前,我国的经济正从粗放型发展转为集约型发展,因此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我国经济实现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在我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各个行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互联网发展会对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不仅能够与传统产业融合,也能够带动新兴产业的
学位
地方官员是经济改革政策的最终实施者,地方官员的个人特征,诸如受教育水平、年龄、任期等,会对地方的经济表现和政策效果产生影响。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中,集体制的乡镇企业“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通过效益至上的原则进行经营,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我国的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如何协调和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地方官员在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经济工作中
学位
本文在梳理财政分权、政府生产性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经济学理论学说、回顾中国1994年分税制改革前后的历史事实以及全国、中央和省级地方政府生产性财政支出变动趋势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一个包含中央与地方两级政府,公共物质资本投资支出、科技研发活动投资支出和人力资本投资支出三种政府生产性财政支出的内生增长理论模型推导分析得出:两级政府财政分权条件下存在省级地方政府最优财政分权程度,省级地方政府的财政分权
学位
2013年以来,国际上不断出现中国借“一带一路”倡议转移落后产能及污染的声音。那么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是否直接提高了沿线国家碳排放?中国OFDI如何间接影响沿线国家碳排放?在收入水平不同的沿线国家间,中国OFDI的碳排放效应有何差异?确定中国OFDI对碳排放的影响路径,不仅对流入国有效利用资金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有利于“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  大量文献假设FDI流入与东道国
在2021年3月中国的许多城市出现了强沙尘天气,这些天气严重降低了当地的空气质量和环境水平。据有关部门统计,这些恶劣的沙尘天气使全国优良天数比例减少了大约0.6个百分点。可见空气污染现状仍然是相当严峻的,然而某些企业不达标的废水废气的排放以及不可降解、不环保生产材料的使用都严重“加速”了空气污染的进度。既然企业的一举一动与环境污染关系如此密切,那么环境污染会不会对企业创新产生影响呢?具体又会通过哪
学位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的期间,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本文接下来的论述中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此倡议一经提出便引发了国内外社会的高度关注。随后,在2015年我国首次提出《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倡议,在倡议中提出“谱写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篇章”。自此“一带一路”倡议及相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家庭债务比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超过了新兴市场国家的平均水平;同时,随着住房按揭贷款和消费金融的发展,中国家庭债务问题愈发受到关注。人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国内文献对债务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公司债务和政府债务,对家庭债务的研究也主要是从宏观经济层面展开,很少有从人口层面对家庭的负债行为展开研究,多数文献只是将家庭户主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作为控制变量加入模型进行家庭负债的相关分
学位
关于管制放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直是制度经济学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而作为一项在文化领域的管制放松政策,文化体制改革不但具有持续时间长、覆盖面广等特点,而且还带有强烈的中国本土特色,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再合适不过。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大致始于21世纪后,以2003年和2006年先后两次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政策为主要代表,其改革政策和成果一直延续至今,并随时代变化不断补充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从理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