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国是水产大国,但由于冷链利用率低,常导致冷链运输过程中出现“断链”现象,影响水产品品质,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以冰鲜三文鱼和冷冻大黄鱼为实验材料,通过菌落总数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水产大国,但由于冷链利用率低,常导致冷链运输过程中出现“断链”现象,影响水产品品质,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以冰鲜三文鱼和冷冻大黄鱼为实验材料,通过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等品质指标的检测,构建相应货架期和剩余货架期预测模型,用于监测冷链中水产品的品质;同时结合电子束辐照技术,研究其对三文鱼和经历温度波动的大黄鱼的品质和理化特性的影响,确定最佳辐照剂量以缓解断链带来的不良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不同冷链温度处理得到三文鱼的货架期预测模型(1)和剩余货架期模型(2):SLT=6.78/Exp(30.7-8399/T)(1)(?)(2)相对误差分别为-6.45%和9.41%,可以较好地预测三文鱼在恒温状态下的货架期以及变温状态下的剩余货架期。2.以0kGy、0.5kGy、kGy、2kGy剂量对三文鱼进行辐照处理,结果表明,电子束辐照可以抑制TVB-N、APC的增长;但大于0.5kGy剂量会促进脂肪氧化,产生多种芳香烃、醛类甚至硫化物等具有不良气味的挥发性物质,且会使鱼肉颜色变暗淡。综合各指标,0.5 kGy是用于保鲜三文鱼的最佳辐照剂量。3.通过不同冷链温度贮藏大黄鱼得到相应的货架期预测模型(3)和剩余货架期模型(4):SLT=11.30/Exp(34.30-9359/T)(3)(?)(4)相对误差分别为-13.21%和3.6%。4.为探讨电子束辐照对发生温度波动的大黄鱼品质的影响,以0 kGy、1 kGy、2kGy、4kGy剂量对大黄鱼进行辐照处理,并在贮藏期间测定其理化指标。结果表明,贮藏前期,辐照组的微生物的生长得到抑制,挥发性盐基氮的产生速度有所减缓,但4 kGy剂量会使脂肪氧化加速。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和温度波动次数的增加,辐照组各指标与未辐照组差异不显著。同时辐照会使肌原纤维蛋白Ca2+-ATPase活性和总巯基含量下降,减少α-螺旋含量,但在SDS-PAGE电泳图中未能发现各组间的差异。综上,2kGy是用于保鲜大黄鱼的最佳辐照剂量,可在贮藏前期减缓由温度波动带来的影响。
其他文献
我国夏热冬冷地区冬季气候普遍表现出低温高湿的特点,室内人体湿冷感明显,即使该地区冬季未实行集中供暖,但仍具有采暖的需求。而空气源热泵因其冷暖两用、节能环保的特点,被广泛地运用于空调和采暖的设备。但空气源热泵在低温高湿的环境下制热运行时,无法避免室外换热器结霜的问题,结霜的累积将严重影将响机组的性能。而机组的除霜过程不仅会消耗额外的能量,也会降低室内的舒适性。因此本文从抑霜的角度,对表面疏水改性的抑
通过对屏蔽泵结构原理的剖析,指出屏蔽泵的常用类型及其在正常运转中的注意事项。
微电网的发展对微网逆变器的控制策略提出更高的要求,虚拟同步发电机控制(Virtual synchronous generator,VSG)可以工作在并、离网两种模式,有利于微电网系统的平滑切换;在控
网络伦理涉及计算机科学、社会学、法学、哲学、史学、文学、伦理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在高校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世界,开拓视野,学到了很多新知识,掌握了更多的信
计算机网络管理主要包括网络建设、网络服务和网络维护三个方面。网络管理员必须掌握与网络管理有关的软硬件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网络管理工作经验。本文主要了论述了计算机网络
识别生物网络中的疾病模块已经引起很大关注,因为准确的预测疾病模块有助于理解复杂疾病的发病机理并促进疾病诊断和治疗。当前,研究人类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逐渐成为揭示复杂疾病背后作用机理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但现有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仍存在着大量缺失以及错误。于是许多疾病模块挖掘算法都尝试使用其他一些生物学或拓扑学数据来调整蛋白质网络以进行疾病模块挖掘,但这些方法都没有同时考虑到蛋白质网络中相互作用缺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现中国梦的总体奋斗目标,是在原有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关键词后面加上“美丽”这个关键词,把原来的“国家”这个主
森林火灾的发生具有突发性与偶然性,火灾一旦发生,伴随着火灾强度的增大其火势扩散速度极快,威胁着附近居民的生存环境和人生安全,同时也会对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不可逆的损害。于是快速有效的林火识别技术对森林火灾的抑制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常用的林火识别技术包括有温度感应识别技术、烟雾感应识别技术,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人们对森林火灾的识别精度有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来,深度学习技术的兴起使越来越多的专家学
'辩论'本身就是比较小众的语言思维探讨活动,自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始,辩论风气愈发浓厚到达了辩论的顶峰;随着电视节目的不断更新以及观众口味的不断变化,受限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土壤铅(Pb)的污染问题也日渐凸显。土壤中的铅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健康。因此,研发有效的技术或方法减控作物的铅积累迫在眉睫。探明植物养分与铅积累之间的关系,通过生物技术手段或遗传育种途径减控作物的铅积累被认为是一种经济、环保的策略。研究发现,植物的铅吸收可能与氮素营养密切相关,但是关于氮素吸收系统在植物响应铅胁迫中的作用及其生理与分子机制尚不清楚。为此,本文以拟南芥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