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舟到龙舟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zz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造物是人类的天赋,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中,造物以及造物活动充满了人类精神世界的历程与缩影,从行舟到龙舟无疑是这一历程的典型,物象与精神的统一造就了中华民族伟大而古老的图腾。龙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景可以说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基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对于自然的有限认知能力,原始人类一方面萌生出对于水的敬畏、龙的崇拜的无限遐想,另一方面将这种神秘的想象,密切的与“空中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各种物象相连,进而形成集结的意象,这便是龙的崇拜与图腾。物象世界与精神世界总是相辅相成的,物象世界是精神世界的根源,精神世界又反过来引领物象世界的发展。从舟的起源考证来看,正是人们对于“如龙在渊”的想望和“古者观落叶以为舟”1的启发所共同造就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龙与舟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这种关联促使龙与舟的最终结合,我们了解到,中国的行舟历史与中国的龙文化一样源远流长,经由“龙舟”合二为一构成形神兼备的精神物化载体。无论是新石器时代的独木舟、商周时代的木板船,还是春秋战国的木帆船,秦汉的戈船、楼船等等皆大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中国行舟史的辉煌画面。在《穆天子传》中记载,周穆王“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2据称这是目前龙舟出现的最早记载,如果说“刳木为舟”3是原始先民的集体创举,那么龙舟的出现便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飞跃,这种合而为一的意象集结既不同于建筑雕刻的龙纹、亦不同于古老陶器的龙饰,它是从形体到意象再到行动的一种关乎天、地、人的多重文化印证,成为中华龙图腾的现世化身,为不同功能诉求的转换与实现提供了理想的运作载体。本文运用设计学、艺术学、图像学、民俗学、考古学、美学以及社会学、历史学等相关领域知识对舟的源流进行分析考证,同时也从中国龙文化的文脉出发,对龙舟的诞生、功能以及各转化阶段的相应设计特点进行重点探析,并从不同的文化领域对龙舟的“形”与“象”进行深度的内涵解读,最后通过对当代龙舟竞渡活动的展望,指出龙舟以及龙舟竞渡活动的当下意义,并提出龙舟精神的根本在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进取精神,有龙、有舟、更要有行动。
其他文献
简要的分析创新理念下科技园区组成各个要素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科技园区的空间布局特点,并提出优化措施,促进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文章以中以(汕头)科技创新合作区空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几乎与《红楼梦》同时产生的《红楼梦》评点,在继承前代小说评点成果的基础上,也把明清小说评点的理论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对《红楼
随着军队院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校园网信息资源的建设与管理逐渐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关注重点和有力支撑,在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过程中,充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已经
浙江省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改造升级,遵循"绿色发展、智能管理"的高速公路服务区规划设计原则,引入智慧服务区的改造要求,设计包括智慧停车场、智慧公厕、智慧餐厅、智慧监控广
高速切削加工技术是二十一世纪制造业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在飞机、汽车、模具制造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58SiMn以其高强度、高硬度、良好的淬透性、稳定的破片性能在兵器工业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下,建筑工业也逐步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文章对智能化建筑弱电系统的概念进行了介绍,主要围绕智能化建筑弱电系统的设计原则及应用展开了探讨.
1996年4月—2000年2月,我院对4613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息肉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进行了研究。探讨HP感染与胃炎及其程度、溃疡及其
期刊
媒介环境学的创生为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而社会文化语境的差异使中西方世界的媒介环境有着丰富的异质性。在中国特色媒介环境变迁及其促成的思维模式作用下,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