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增强国民幸福感是经济增长和公共政策的终极目标。但我国居民的幸福感似乎并没有随着经济的深度转型和快速增长而提升,反而呈现了令人担忧的下降趋势,这与我国近四十年改革开放和经济增长所取得的充裕物质福利成果形成了强烈反差。此即“伊斯特林悖论”:当某国的人均收入增长时,国民幸福感水平却并未随之提高。目前国内外对于该悖论的主导解释是收入不平等对幸福感也存在显著影响,但对于影响方向结论不一,并未达成共识。究竟如何解释中国的幸福悖论?收入不平等是如何影响幸福感水平的?本研究试图给这些问题提供可能的解释,以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本文基于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采用文献分析法、定量分析法以及比较分析法研究收入不平等对幸福感的影响。实证分析主要使用OLS和Probit计量方法,首先分别单独考察了绝对收入和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然后考察两者共同作用下居民幸福感水平的变化。为了进一步获得更为详细的结论,进行了分城乡和分教育层次的考察,并做了影响居民幸福感因素的边际效应分析,以期对结论可靠性有所验证。最后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有1:绝对收入水平仍是影响我国居民生活幸福水平的重要因素,其对居民幸福感水平存在积极的影响,而且符合边际效应递减规律。2:收入不平等对不同教育层次不同户籍居民幸福感水平影响呈现异质性:整体而言,收入不平等正向影响居民幸福感水平;具体而言,对低、较低、高教育水平者幸福感水平存在不利影响,对中等、较高教育水平者幸福感水平存在有利影响。同时,与农村居民相比,城镇居民的幸福感水平受收入不平等影响更大。说明在城镇更高的市场化环境下收入分配的能力原则逐渐被大家认同,收入不平等扩大带来的隧道效应明显强于相对剥夺效应。3:此外,房产仍是显著影响我国居民幸福感水平的重要因素,婚姻、健康水平对居民幸福感水平影响较大,受教育年限通过收入水平间接影响居民幸福感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居民的幸福感水平呈现U型变化;医疗保险对居民幸福感存在正向影响,相对于养老保险,人们更关注医疗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