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转型期的各种社会矛盾通过自下而上的政策倡议运动表现出来,推动了政策变迁。而此种政策变迁发生的逻辑为何?政策为何改变?现有研究多采取个案分析进行经验性描述,并未得出宏观性和系统性的因果解释。在众多政策变迁理论中,间断平衡框架特别聚焦于短期突发政策变动。该框架融合了政策形象、政策议定场所、子系统和宏观系统、注意力等概念,对突发政策变迁具有较强解释力。本研究修正间断平衡框架,强调在政策施行的过程中,政策主客体,也即国家行为者和社会行为者,双方之间的策略性互动是洞察政策是否变迁的关键。尽管间断平衡框架本身不乏对互动性的关注,但互动性却鲜少在实证研究中得以验证。因此,本研究将互动性操作化为“互动强度”和“互动频度”,将其嵌入间断平衡框架,建立起修正后的解释模型,尝试对中国情境下的政策变迁路径进行分析。基于上述研究问题,本文使用修正后的间断平衡框架,分析多个政策变迁案例,从学术期刊中整合而成57个案例信息,利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得出影响政策变迁的原因组合及路径类型。研究结论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互动性”因素对政策变迁具有较强解释力。当社会行为者采取强硬策略时,政策变迁发生的可能性较大,而当国家行为者采取强策略时,政策变迁较难实现。同时,多回合互动也被证明是政策变迁的充分条件。其二,基于互动策略模式和驱动机制,政策变迁的影响路径可分为三个类型:“压力-变迁”型、“互利-变迁”型和“压力-权威-半妥协”型。不同类型下,政策客体的动议成本不同,其中“压力-权威-半妥协”型成本最高,“互利-变迁”型成本最低。这体现了体制内意见表达渠道的问题与自下而上动议的难度,也对我国政府转变决策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