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上世纪末至今的十几年间,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各大高校纷纷开辟新的校区来应对急速扩招带来的校园空间紧张、教学资源缺乏等问题。通过对这阶段高校新校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末至今的十几年间,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各大高校纷纷开辟新的校区来应对急速扩招带来的校园空间紧张、教学资源缺乏等问题。通过对这阶段高校新校区设计方案及完成情况的调研,笔者发现这种规模化的新校区建设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校园建筑风格趋同、空间特色丧失、场所精神淡薄。造成这些问题的最直接原因就是高校新校区中文化传承的断裂。因此我们引用了建筑类型学的方法论,希望可以从建筑原型的角度出发,找到解决新校区空间特征丧失、文化断层问题的途径。首先在原型理论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基因原型这一概念。通过对高校空间的溯源性研究,抽象提取了四种高校基因原型,主要包括空间结构原型、空间意象原型、材料情感原型以及符号语义原型。其次,论文结合了大量国内外优秀实例的归纳、比较、总结,展开阐述了高校基因原型在新校区的具体环境中是如何转译还原成具有历史感、地域性以及本体特色的新校区空间形态的。最后论文提出了基于原型优化重构的新校区空间设计策略与手法,并将其应用到笔者亲身参与的实际工程之中。
其他文献
陕西地区传统乡村不仅承载着陕西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随着现代城镇化的进程不断推进,陕西地区的乡村特色减少、消失的速度日益加剧,保护乡
随着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的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加快,城区地面硬铺面积越来越大,雨水可渗透地面越来越少,市区汇水面却越来越大,城市气候变化受到极大影响,城市的极端天气出现越来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设如何在功能配置、空间结构等方面与城市宏观发展保持一致性,避免出现二元倾向;旧城改造如何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开发中,发掘城市文化精髓的渊源等,在不同
地震的巨大破坏力给受灾城市带来了不可磨灭的破坏,在震后急速的城市重建过程中,人们的关注点常常集中在救助伤亡人员、重建城市楼宇、恢复城市产业和经济以及安抚社会情绪等
乡村旅游热潮的兴起,对于传统民居来说既是发展的机会,同时存在更新的挑战。传统民居是乡村的本底资源,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既是旅游的吸引物,传递地域民俗文化特色,又要作为乡村
老年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人,特别是老年人的居住问题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家庭,影响到社会各个层面。对老人来说,他们都喜欢在一个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里享受晚年生活,可是,在
当前我国建筑行业高速发展,许多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然而在城乡不断更新变化的同时一个严峻的问题出现了,即各个城乡间建筑的地域性界限模糊地越发严重。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各大城市的城中村改造就已经陆续展开,城中村改造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必经之路。近十多年来,学界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城中村改造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并取
现代建筑中,建筑师忽略传统材料,逐步丧失自己的地域特色。建筑材料的不合理选择成为建筑污染环境、耗费能源的主要源由。基于此背景,研究本土建筑形式及环保建材成为当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