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甘肃省不同地区、不同生态类型区、不同供水方式及30年前后水碘变化情况,研究甘肃省水碘分布及其特征,为缺碘及高碘地区的重新划分和科学补碘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层抽样方法,第一层次以乡(镇)为抽样单位,第二层次针对水碘含量≥10μg/L的乡(镇)以行政村为抽样单位,各采样单位按照统一集中、部分集中和全部分散三种供水方式开展相应的样品采集;采用国家碘缺乏病参考实验室推荐的“适合缺碘和高碘地区水碘检测方法”测定水碘含量;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两个独立样本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Z)检验,多个独立样本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1)甘肃省不同地区水碘含量调查结果:全省共检测水样8976份,水碘中位数为2.3μg/L,水碘范围为0.0~111.4μg/L,水碘含量<10μg/L、10~<50μg/L和≥50μg/L的水样分别为91.1%(8177份)、8.6%(774份)和0.3%(25份)。检测的1388个乡(镇)中,水碘中位数<10μg/L、10~<50μg/L、50~<100μg/L的乡(镇)分别占94.9%(1317个)、4.8%(66个)、和0.3%(5个),无水碘中位数≥100μg/L的乡(镇)。水碘中位数≥10μg/L的乡(镇)中共检测895个行政村,其中水碘中位数<10μg/L、10~<50μg/L、50~<100μg/L和≥100μg/L的行政村分别为47.9%(429个)、50.3%(450个)、1.2%(11个)和0.6%(5个),水碘中位数≥100μg/L的5个行政村均在武威市民勤县。(2)甘肃省不同生态类型区水碘含量调查结果:荒漠区、戈壁区、丘陵区、秦岭峡谷区、草原草甸区和沟壑区水碘中位数分别为4.5μg/L、1.1μg/L、2.5μg/L、1.3μg/L、2.2μg/L和3.8μg/L,水碘含量<10μg/L的比例分别为92.2%、96.5%、93.1%、95.6%、99.1%、76.9%,六个生态类型区水碘中位数均<10μg/L,不同生态类型区之间水碘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6.310,P<0.05)。各生态区两两比较,荒漠区显著高于戈壁区、丘陵区、秦岭峡谷区和草原草甸区(P均<0.05),沟壑区显著高于戈壁区、丘陵区、秦岭峡谷区和草原草甸区(P均<0.05),其他生态类型区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甘肃省不同供水方式水碘含量调查结果:全省1388个乡(镇)中,统一集中供水、部分集中供水和全部分散供水的乡(镇)数分别占总检测乡(镇)的35.7%(495个)、56.3%(782个)和8.0%(111个),水碘中位数<10μg/L、10~<50μg/L和≥50μg/L的乡(镇)数分别为94.9%(1317个)、4.8%(66个)和0.3%(5个)。第二层次抽样的895个行政村中,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的行政村分别占检测行政村的87.6%(784个)和12.4%(111个),水碘中位数<10μg/L、10~<50μg/L和≥50μg/L的行政村分别为47.9%(429个)、50.3%(450个)和1.8%(16个)。不同生态类型区中,荒漠区全部分散供水最少、占比为10.9%,秦岭峡谷区统一集中供水最少、占比为0.2%;3种供水方式水碘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23,P<0.05)。部分集中供水水碘含量﹥统一集中供水水碘含量﹥全部分散供水水碘含量(P均<0.05)。(4)甘肃省30年前后总体水碘含量检测结果对比分析:全省1985年水碘数据154份,总体水碘范围为0.1~43.0μg/L,中位数为3.6μg/L;2017年水样8976份,水碘范围为0.0~111.4μg/L,中位数为2.3μg/L,全省水碘含量总体上表现为2017年高于1985年(Z=-6.015,P<0.05);不同生态类型区比较显示,丘陵区、秦岭峡谷区、草原草甸区、沟壑区2017年水碘含量均高于1985年(P均<0.05),荒漠区、戈壁区2017年水碘含量与1985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甘肃省大部分乡(镇)属于缺碘地区,仅有少数乡(镇)属于适碘地区。适碘乡(镇)中也存在缺碘行政村和个别水源性高碘行政村,高碘行政村均分布在武威市民勤县。不存在高水碘病区,但全省的水碘实测值范围跨度较大。(2)六大生态类型区对比,荒漠区和沟壑区属于适碘地区,水碘含量比其余四个生态类型区高,戈壁区、丘陵区、秦岭峡谷区、草原草甸区属于外环境缺碘地区,不存在水源性高碘地区。(3)甘肃省乡(镇)和行政村供水方式主要以统一集中供水和部分集中供水为主,不同生态类型区中,荒漠区基本上是集中式供水,秦岭峡谷区以部分集中供水居多。不同供水方式水碘含量不同,表现为部分集中供水﹥统一集中供水﹥全部分散供水。(4)2017年甘肃省缺碘地区较1985年有所减少。不同生态类型区比较显示,荒漠区和戈壁区2017年与1985年相比未发生明显变化,丘陵区、秦岭峡谷区、草原草甸区和沟壑区2017年水碘含量均高于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