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货币政策在一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国的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来调节宏观经济的频率越来越频繁。这也促使各个经济学流派推动了货币基础理论的发展,其中主要理论有:货币内生性和外生性理论、货币中性和非中性理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利率、资产价格、汇率、信贷规模等不同的渠道来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并且其传导的速度和效果依据各国的发展情况而有不同。现如今,中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时期,虽然金融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迅猛发展过程,但是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金融资产种类单一等缺陷,所以在我国的金融市场还是以银行体系为主的间接融资市场,从而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以银行信贷渠道为主导渠道的,所以对银行信贷渠道的研究是重要的,可以证实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通过数量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和计量软件Eviews的运用,对银行信贷渠道分阶段和整体研究的实证分析得出:货币政策通过信贷渠道的传导是有效的,三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和金融机构贷款总额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能够影响贷款总额的变动,但对其作用的显著性和稳定性又是各不相同的;而金融机构贷款总额和产出、通货膨胀也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贷款总额的增长会促进经济的增长。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结果来看,货币供应量和金融机构贷款总额对产出都有一定促进作用,其中货币供应量对GDP的影响要大于贷款总额对产出的影响,这说明我国在运用货币政策进行经济调控时,短期内主要依靠贷款总额,长期内主要依靠调整货币供应量。经过实证分析可得,我国银行信贷渠道传导是有效的,但也存在着不畅通的情况,并对不畅通的方面进行分析和提出解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