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作品几乎是从其刚发表开始就被选入当时的中学国文课本中,并且在从民国以来至今的语文课本中都占有一定的篇幅:不同年代、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都不同程度地选录了鲁迅作品,这些课本对鲁迅作品的选录以及价值取舍的不同等,都使语文课本中的鲁迅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鲁迅作品从民国时期被选入国文课本开始,便在之后各个时期的语文课本中几乎从未缺失,鲁迅进入国文课本的原初——民国时期课本中的鲁迅有其特殊的地位和研究价值,特别是对鲁迅作品的启蒙价值与文学价值的肯定与重视,对当前语文课本中鲁迅作品的选编与教学有很大启发。因此,本文通过搜集民国时期的国文课本,对第一手史料进行搜集与整理,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回到历史现场,对民国时期不同阶段的国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价值取向进行研究,以期为当前的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提供启示和参考。本论文共有引言、正文和结束语三大部分。引言部分简要论及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目的和意义、概念的界定和研究方法。正文一共有四章内容:第一章是对本课题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综述,已有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留下了一定的空间。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别对民国时期不同历史阶段国文课本中鲁迅作品的价值取向进行研究,每个历史阶段均从时代文化语境、课程标准等相关教育政策、课本中鲁迅作品的选录及阐释等方面进行分析。“新学制”时期鲁迅作品初入课本,为以后的入选奠定了基础,在“新文化运动”历史语境下,鲁迅作品是基于传播新文化启蒙思想的价值入选的。“课程标准”时期国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体现出精神启蒙、语文学科等多元价值取向,而仍然以启蒙价值为主。“国定制”时期,“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等不同的统治区域国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表现出了不同的价值取向,“解放区”表现出明显的社会政治价值取向,这直接影响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十七年”、“文革”时期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作品的阐释和价值取向。结语部分提出对当前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