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藏西医结合与混合式方法的乳腺肿瘤诊断与疼痛治疗研究

来源 :青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iaowan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乳腺肿瘤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难治性疾病,因其低治愈率和高死亡率,医学界致力于攻克的重大难题,相关研究很多,但至今仍未能发掘出具有显著疗效而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四部医典》等藏医经典中有比较丰富的乳腺疾病诊疗方法,但至今未能系统整理研究,其现代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更是处于空白。本研究旨在应用藏医学理论解读乳腺肿瘤的病因病机,筛选对症藏药组方,研究藏药七味草玉梅散醇提物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及对乳腺癌戊糖磷酸途径关键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探讨七味草玉梅散对乳腺肿瘤的止痛等作用机制,挖掘有效治疗方法,对研发抗乳腺肿瘤、止痛藏药打下坚实基础。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实验、临床的混合式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按照藏医学理论和临床思维诊断乳腺肿瘤,在诸多治疗方法中筛选乳腺镇痛药物七味草玉梅散,研究分析其味-性-效与止痛机理,对比研究乳腺癌与藏医乳腺肿瘤的疏同点。实验研究通过GEO和TCGA数据分析G6PD在正常各组织以及正常乳腺和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通过CCK-8试剂盒检测乳腺癌细胞增殖情况;通过q PCR和WB实验检测G6PD基因和蛋白表达;利用荧光法检测ROS含量;使用试剂盒检测GSH和GSSH的含量和比率。临床研究应用个案研究方法,对乳腺增生和乳腺癌各3名患者乳腺外敷七味草玉梅散1月,对比治疗前后的症状、疼痛指数和肿块大小。结果1.藏医学认为,乳腺大小与年龄、月经、遗传及营养状态等有关,乳腺比邻胸骨、胸大肌、六大心脉、锁骨下淋巴结等胸部骨骼、肌肉、血管与脂肪的要害部位。藏医六内因在四诱因作用下引发乳腺肿瘤,属于自发性疮类疾病。按照藏医热症思维辩证,按年龄乳腺肿瘤属于壮年热病;按病因属于血热;按性质,属于他性型混合型热;按阶段,初期无明显症状为隐热,中期为增盛热,乳腺溃烂溢液瘙痒为浊热,晚期身体虚弱时为空虚热;按外因,属于紊乱热种类。从发展过程看,乳肿、乳腺妇血症、乳腺痞瘤、乳腺肿瘤均属于经血紊乱导致的同一性质疾病的四个不同阶段。按治则,乳腺肿瘤需按疮病三期治疗,初期为血期,应降血热,止血痛;中期为黄水期,清泻肿瘤残渣;晚期为脓期,引出或祛除脓疮,最后用清创生肌法。按疗法看,外治方面,外敷七味草玉梅散软化肿块并镇痛,放血降血热,火灸防止扩散,手术祛除肿物。药物方面,用汤剂收敛扩散,散剂降血热、疫热、镇痛,清泻消散,清创后敷生肌药。饮食疗法方面,控制膳食,给予营养支持,避免辛辣刺激食物。起居疗法方面,应保持身心愉悦,术后进行缩唇呼吸和上肢锻炼。2.七味草玉梅散味苦,化味苦,药性以凉、糙、钝、轻为主,药效以凉、糙、钝、轻、动为主,主要对治热、柔、锐、重等疾病特性,对乳腺癌有疗效。网络药理学筛选得到该组方活性成分共18个,对应靶点227个。共检索到乳腺癌疾病靶点11109个,两者取交集后得到211个靶点。靶点PPI网络分析得到17个核心靶点。靶点富集在生物过程中显著的条目有对药物响应、对金属离子响应和对氧化胁迫的响应,细胞组分中显著的条目有膜筏、微域和区域,而分子功能中显著的条目有脱氧核糖核酸结合转录因子结合和泛素样蛋白连接酶结合,富集的KEGG通路主要涉及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PI3K-Akt信号途径、AGE-RAGE途径等多种与乳腺癌密切相关的通路。七味草玉梅散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达到治疗乳腺癌的作用,在核心靶点中排在第一位的是TP53蛋白,是一种具有抑癌特性的核定位的磷酸化蛋白。p53可以通过短暂的相互作用并诱导G6PD构象发生变化从而抑制G6PD的活性。3.G6PD基因在正常组织与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存在差异,且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量高于正常组织。G6PD的高表达组总生存率显著低于低表达组。七味草玉梅散醇提物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地抑制了乳腺癌MCF-7细胞的增殖、G6PD活性、G6PD基因表达、PRSS1蛋白表达及GSH含量,却增加ROS含量。4.临床实践中发现:乳腺癌病例一:T4N1M1,外敷七味草玉梅散第3天脱痂,第8天乳腺皮肤颜色好转,第25天接近正常肤色,疼痛减轻。乳腺癌病例二:BI-RADS IV C,外敷七味草玉梅散1月,脓血停止外溢,疼痛减轻,溃疡面缩小,生出肉芽组织。乳腺癌病例三:BI-RADS V,患者左乳切除13年,外敷七味草玉梅散1月,右乳内上象限疼痛消失,内下象限出现轻微疼痛。乳腺肿胀病例一:外敷七味草玉梅散1周,乳腺疼痛消失,肿块质地变软。乳腺肿胀病例二:纤维囊肿,外敷七味草玉梅散2周,肿块质地变软。乳腺肿胀病例三:BI-RADSⅠ,外敷第3天,疼痛明显减轻,连续外敷1月后,疼痛消失,肿块明显变小(治疗前0.7cm*0.4cm,治疗后0.4cm*0.32cm)。结论通过文献研究发现,藏医学认为六内因在四外因作用下使正常乳腺发生肿胀,坏血扩散形成乳腺妇血症,聚成乳腺痞瘤,继而发展成难治性疖痈。乳腺肿瘤属于藏医乳腺疖痈范畴,应按照血期、黄水期、脓期等疮病三期治则,实施外治、药物、起居、饮食等四大治法。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七味草玉梅散醇提物通过G6PD途径依赖的氧化应激抑制了乳腺癌MCF-7细胞的增殖。G6PD是七味草玉梅散治疗乳腺癌的一个潜在靶点。通过临床研究发现,七味草玉梅散对乳腺癌疼痛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愈合乳腺癌溃烂病灶,早期乳腺肿瘤可治愈,对中晚期也有一定疗效。
其他文献
国内外学者在针对NOx排放的后处理技术研究中,分析了影响NOx转化效率的诸多因素,也提出了很多降低NOx排放的措施和方法,但国内在非道路柴油机后处理系统NOx排放控制及高硫探测方面的系统性研究不够深入,难以覆盖非道路应用带来的更严格的要求,有必要针对非道路柴油机后处理系统的NOx排放控制以及其高硫探测进行研究。论文研究非道路四阶段柴油机后处理系统NOx排放控制及高硫探测,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在
生产电解锰过程中产生的一部分硫含量超标的电解锰称之为电解金属碎锰。碎锰分为两种:一种是硫含量在0.1%~0.15%范围内,称之为低硫电解碎锰;另一种硫含量在1.3%~1.6%之间,称之为高硫电解碎锰。采用电渣重熔工艺用水冷铜电极重熔精炼电解金属碎锰,能够稳定脱除硫的同时避免渗碳和耐火材料炉衬的侵蚀。渣系成分是电渣重熔工艺中影响重熔金属冶金质量至关重要的参数。在冶金过程中可以通过使用脱氧剂来降低熔渣
纯有机室温磷光材料因其相较于重金属类室温磷光材料而言具有廉价、易制备和低生物毒性的优势,在新型发光二极管、传感分析、信息存储与防伪技术和生物成像上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其中,开发适用于生物分析和生物成像技术的水相纯有机室温磷光材料更是近年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和难点。自2010年以来,大量的固相纯有机室温磷光材料研究表明,分子间和分子内非共价键相互作用对高效纯有机室温磷光发光过程起到重要作用,为水相纯有
三元稀土铝锗化物RAlGe(R=稀土)作为新型外尔半金属候选材料之一,由于其独特的能带结构和特殊的原子空间排列方式而表现出复杂的磁性、优异的电子输运和负磁电阻效应等奇异的物理性能,在未来开发能耗更低、集成度更高、功能性更强的电子器件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目前该材料体系尚处于基础研究阶段,还存在晶体结构不明确、电磁响应数据缺乏以及结构一性能关联性未知等科学问题有待研究。本篇论文采用非自耗真空电弧熔
利用太阳能将过量的CO2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碳氢燃料,是应对全球变暖和解决能源危机的有效策略。六方硼碳氮(h-BCN)作为一类新兴的类石墨结构非金属半导体,其化学组成灵活多样,能带可调控性强,是极具潜力的CO2还原光催化剂。由于B、C、N在平面内的排布方式多样,h-BCN存在石墨烯/h-BN“拼接”的分相结构和元素分布较为均匀的非分相结构,结构的不同导致性能差异较大。分相h-BCN易于合成,但电荷迁移
镁碳耐火材料作为转炉出钢口首选材质,其服役性能与使用寿命直接影响到转炉作业率和生产安全。在服役中,由转炉周期性的冶炼和出钢所引起的循环冷热冲击是导致其损毁的重要原因。为满足转炉出钢口长寿化的要求,深入理解镁碳耐火材料的断裂行为并提升其抗热震性成为出钢口的发展方向。通常,调控碳含量和颗粒级配是提高镁碳耐火材料抗热震性的最为简单有效的方法,但调节碳含量或颗粒级配前后,镁碳耐火材料破坏过程中的能量耗散和
太阳能产汽技术作为太阳能热利用的新兴研究方向,在近十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其在海水淡化、废水处理、蒸馏灭菌及蒸汽发电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而采用纳米流体作为吸热工质体吸收太阳能是目前提升光-热-蒸汽转换性能的有效途径之一。工质中纳米颗粒能够与太阳光作用触发等离激元效应,从而提高其对入射光能量的吸收,同时由于纳米颗粒的大比表面积和尺寸效应,可显著提升工质换热能力。然而,其在光热转换过程中与水体进行热交
近年来,可供耐火材料企业使用的矿物原料在品位和质量上持续下滑,这使得高纯原料的生产成本不断提升。为寻求成本和性能之间的平衡以及资源的合理利用,在耐火材料成分设计时越来越多的目光聚焦于性价比更高的原料。尽管诸多研究指出耐火原料中的杂质会显著地影响耐火材料的服役性能,但目前对杂质元素在耐火材料中作用机理的认识仍不足,这严重制约了不定形耐火材料技术进步和竞争力提升。鉴于此,本工作以活性氧化铝微粉为研究对
单分子是发挥生物分子功能、参与化学反应的最小单元。单分子检测具有实时性和高灵敏度,能够揭示单个分子的特性,帮助理解分子相互作用机制,并获得传统方法难以得到的反应细节。因此,了解单分子检测的研究对象,设计相应的研究方法并开发研究平台,对于认识自然、促进人类健康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首先针对分子电子学领域构筑稳定的原子/分子结的难点,提出了利用柔性的纳米微滴管探针稳定原子/分子结,并深入研究了柔性
当前,挤包绝缘高压直流电缆及附件的国产化需求已迫在眉睫,长期限制其绝缘发展的难题为空间/界面电荷积聚问题,该问题是导致绝缘失效的源头,空间/界面电荷积聚会造成局部电场畸变,引发局部放电,加速绝缘老化和导致绝缘击穿,严重威胁电缆长期安全可靠运行。对空间电荷演化机制的模糊认知是制约其绝缘发展的瓶颈,空间电荷特性研究已被视为高压直流电缆及附件绝缘设计和评估的关键基础。高压直流电缆实际运行中,电缆导体中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