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士绅守鳏问题研究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ni4123190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守鳏是指男子丧妻后主动选择鳏居生活的行为。与礼教压力造成的女子守节之风不同,男子丧妻后坚持不再娶的行为,在历代从未形成过主流风气。守鳏直到传统社会晚期才渐被视为美德日渐推崇,以义夫旌表为集中体现。义夫大都是具有读书背景的富裕阶层,可以称之为以士绅阶层为主体。早期的义夫,多泛指尚义之士,与后世的义士一词基本可以互换。明清时期义夫与节妇的表征渐趋一致,指代丧偶后不再娶之男子。今可考证的义夫旌表始见于明初。道光《大清礼部则例》首次对义夫的旌表资格作出明确规定。明清民间对义夫的理解一直很宽泛。清代义夫旌表比明代更趋于严格和成熟。  明清士绅守鳏现象有其存在的社会背景。再娶压力降低。男子在丧偶后取得较初婚时为多的自主权。礼教上承嗣压力减轻,制度上立嗣变得容易,中馈乏人迫切性的降低。民间舆论上对子嗣观念相对宽容。妻死必须再娶的观念已经动摇,不娶并非不孝,无子嗣不是不可赦的罪过。一些反对者也采取姑且存之的态度。士绅再娶的冒险系数增加。有娶失节者如同己失节的说法,惧娶再醮。同时,出妻难度增加。面对再娶问题必将慎之又慎。  围绕义夫现象存在争议。反对者认为守鳏义夫与正统旌表存在矛盾之处,守鳏若出于私情,与国家旌表之公义不协;若出于夫妻之义的义务,则有颠倒夫为妻纲的纲常之嫌。支持者认为义夫节妇一同侠尔,把义夫之义归结为对婚约的恪守(然诺)和对妻子相守恩情的报答(报偿),认为表夫义可以励妇节,达到儒家理想家庭模式。这种务实折中的心态更广泛被接受。很多守鳏者本人对旌表并不热心。他们的态度往往是行其心之所安即可,并不拘泥于情义。伴随着私情观念的上升,义夫渐渐质变成实质上的守贞,排他性的贞洁关系认为男子守义与女子守节同。到民国时期出现了节夫旌表。  大部分士绅男子在丧妻后还是选择了再娶。本质上是短期守鳏的妻服成为基于礼制丧服观念的常规性再娶间隔。
其他文献
后太平墓地是一处近年新发现的古代遗存,也是目前东辽河下游地区唯一一处经发掘的青铜时代墓地。它的发掘为这一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本文在后太平
本研究将乾隆朝纂修《四库全书》期间的禁书活动与所禁书籍皆简称为“四库禁书”。  清代禁书,历来为学者所关注,而乾隆朝以其禁书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尤为瞩目,各种
同业公会是近代商人组织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重要体现。在中国关于同业公会的研究是作为商会研究的一个延伸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到了近几年逐渐成为商人组织研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于学忠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一生事迹繁丰,他作为民国时期著名的爱国将领,抗战活动颇多。本文主要系统深入研究他的敌后抗战活动。   早在“九·一八”时,于学
清前中期的南明史撰述,是记载崇祯十七年甲申三月之后在南方相继而起的弘光、隆武、鲁监国、永历等南明政权与人民群众抗清斗争的私家撰述群体,是中国古代史学上特殊的史学现象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民国时期,武汉城市工商团体是很有影响力的民间自治性社团。1949-1957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对原有工商团体进行了逐步改造。这—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解放之初,由于恢复和调整国
选用2003—2009年我国4个麦区、233个品种(系)、82个试点组成的全国旱地冬春小麦区域试验产量资料,研究了我国旱地小麦国家区域试验点的精确度、环境鉴别力和代表性,并对试验
摘要:随着信息化技术手段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其所表现出的快捷性、灵活性越来越被重视。对于出版社来说,探讨信息化的新手段实现高效率、精细化和财务一体化的纸张材料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信息化出发,探讨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出版社纸张材料管理体系。  关键词:信息化;出版社;纸张材料管理  纸张材料支出是出版社生产成本中的重要部分,而随着对信息化手段的不断重视,其在出版社管理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