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对制造业资源错配的改善效应研究

来源 :天津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qq721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9月20日,在上海挂牌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此后,我国逐渐设立18个自贸试验区,基本形成东、中、西部协调发展,沿海地区与内陆统筹的综合开放态势。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的目的,是在我国境内打造一种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的多功能经济性特区,主要手段是税收优惠和海关特殊监管政策。从国家层面来说,自贸试验区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在当前经济新形势我国加深融入全球价值链和提升对外贸易水平的重要载体。经过不断探索,我国自贸试验区通过“先行先试”,在贸易、投资、金融、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已形成不少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贸易结构的转型,在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促发展方面取得明显成效。资源配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一直是经济学领域的热点话题,资源的优化组合可以用来解释任何经济现象和经济发展规律。相比其他经济领域,资源禀赋与贸易领域的关联性更高。古典贸易理论早已指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可以促使各贸易参与方的要素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但在现实背景下,由于中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特殊的行政安排,加之要素市场信息完全、市场完全竞争的假设又过于理想化,使得中国要素市场的扭曲变得更加广泛。鉴于此,在党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那么,那么,作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一项重大举措,自贸试验区设立后在税收、监管、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等方面的各种大胆尝试,是否显著改善了我国的资源配置?这正是本文关注的问题。从国内外的文献来看,目前理论和实务界对自贸试验区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对投资、贸易、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等的影响上,这些研究固然是必要的,但鲜有研究关注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对各地区、各产业的资源配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少数文献对资源错配的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也仅关注劳动力、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的配置是否有效。但是,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来,人们也非常关心现阶段我国R&D资源是否存在错配,以及R&D资源的错配程度有多大、R&D资源的错配对中国经济带来了多大的影响等等。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对我国经济增长新动能的探寻和挖掘。鉴于此,本文拟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对各地区制造业(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以及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对经济增长可能的传导路径做一个系统的理论分析;同时,将R&D人员投入、R&D经费投入等R&D资源引入经典的资源错配分析框架,以便更全面、客观地分析包括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资源和R&D资源在内的各类资源错配的程度。然后,在实际测算各省区制造业(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资源错配程度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等,对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对各省区制造业、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的资源错配的改善情况做一个系统的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章:第1章,绪论。本章主要交代了选题背景及意义,考察了研究现状,然后概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各章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2章,理论综述。本章首先明确了自由贸易、自由贸易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对自贸试验区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指出古典贸易理论是渊源,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及新新贸易理论是基石,这些贸易理论对于指导和分析我国现行自贸试验区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后,考察了资源错配的内涵、类型及表现形式,特别是西方学者对“内涵型错配”和“外延型错配”所作的研究。最后,重点阐述了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对不同地区制造业及高技术产业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以及自贸试验区的设立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企业创新和改善资源错配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的传导路径。第3章,资源错配的分析框架与统计测度。鉴于Hsieh and Klenow(2009)提出的分析框架现已成为学者研究资源错配问题的经典分析框架,其所构造的资源相对扭曲系数也已成为学者测算资源错配程度的经典方法,本章对资源错配和效率损失的讨论也基本按这一框架展开。但是,鉴于该分析框架仅考虑了传统的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的配置,而在当前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现实背景下人们也非常关心R&D人员、R&D资本等创新资源的配置情况,因此,本章对Hsieh and Klenow(2009)的分析框架进行了扩展,以便能够同时考察传统的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以及R&D人员、R&D资本的资源配置情况。同时,为便于进一步分析各类生产要素错配对产出的影响,本章还推导给出了资源错配分析框架下的产出表达式,然后对Syrquin的产出变动分解法进行了拓展,将Syrquin所考察的资源配置效应进一步分解为由资源错配所带来的影响(简称“净配置效应”)以及纯粹由于产出份额变动所带来的影响(简称“产出份额效应”)。最后在此基础上,对各省区制造业整体和高技术制造业各细分产业的资源错配情况进行了实证测度与分析,并对各省区制造业整体和高技术制造业各细分产业的资源错配对产出变动的影响进行了分解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各省区无论是制造业整体,还是高技术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其劳动力、资本、R&D资本、R&D人员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资源错配。从时间维度来看,大多数时期劳动力、资本的资源配置处于过度投入的状态,且劳动力错配的程度要高于资本错配,而R&D资本、R&D人员的投入则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这说明我国各省区制造业整体及高技术制造业各细分产业的增长主要来自于传统要素的投入,而R&D资源投入的水平相对较低。第二,从区域层面看,我国东部以及中、西部地区的资源配置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且主要表现为中、西地区的资源投入相对过度,而东部地区的投入相对不足。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一方面,东部地区的市场化水平相对较高,政府干预较弱,市场相对发达,各类生产资源的配置主要受市场机制的调节,因而错配程度相对较轻;此外,地区之间的劳动力流动障碍尚未完全消除,从而使得制造业整体以及各高技术产业在东部地区的劳动力配置相较于中、西部地区存在明显不足的现象。虽然东部地区通过虹吸效应集聚了大量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但由于其生产效率相对较高,导致各类生产资源依然供不应求。另一方面,目前国家实施的扶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区域政策,导致当前中、西部地区的生产资源配置相对过剩。进一步采用拓展后的Syrquin分解法将各地区制造业整体及高技术制造业各细分产业的总产出分解为要素投入增加效应、技术进步效应、产出份额效应以及净配置效应,结果表明,无论是制造业整体还是高技术制造业各细分产业,要素投入增加对行业产出增长的作用依然是最大的;技术进步对产出的贡献均为正,但贡献相对较小;就产出份额效应和净配置效应而言,主要是由产出份额效应在推动产出增长,而净配置效应对产出增长的贡献均是负向的。这说明样本期间我国制造业整体及高技术制造业各细分产业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并未发生本质的改变。第4章,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对各省区制造业资源错配的改善效应研究。第2章影响机制的理论分析中,我们认为自贸试验区的设立能通过“虹吸效应”和“集聚效应”整合各类资源,并将资源合理分配到生产效率较高的部门,进而缓解资源错配。为了实证检验这一结论,本章基于第3章对各省区制造业整体资源错配的测度,将国家在不同省区设立自贸试验区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的双重差分模型(DID)考察了自贸试验区设立后对相关省区各类要素资源错配的改善效应。结果表明,第一,与对照组相比,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对实验组地区制造业的劳动力、资本以及R&D人员、R&D资本四类生产要素的错配均有显著的缓解作用。第二,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对制造业资源错配的缓解效应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设立的国家自贸试验区对资源错配的缓解作用明显高于东部发达地区。第三,采用不同的资源错配衡量指标进行稳健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基准回归具有稳健性;同时进行假定未设立国家自贸试验区的反事实检验,这些结果依然稳健。第5章,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对各省区高技术制造业资源错配的改善效应研究。上一章的分析,我们是把每个省区的制造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尽管能从整体上比较和判断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对各省区制造业整体的资源错配的改善情况,但是相关的分析结论仍是非常粗略的。那么我们要问: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对哪些细分行业的资源错配的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还有哪些细分行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仍然较低、资源错配较严重、或者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对其资源错配的改善影响不明显?考虑到制造业的细分行业较多,而在我国宏观经济迈入“新常态”之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以创新为引领、技术含量高、成长快、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关联性强的高技术制造业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因此,在这一章,我们进一步以高技术制造业各细分行业为研究对象,考察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对5类高技术产业的生产要素资源错配情况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第3章对各省区上述5类高技术制造业的资源错配程度已进行测度和比较,本章同样运用多期的双重差分模型(DID)考察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前后对各地区不同高技术制造业资源错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自贸试验区的设立明显缓解了5类高技术产业的劳动力、资本以及R&D人员、R&D资本四类生产资源的错配;第二,通过变换资源错配衡量指标以及假定未建立国家自贸试验区对基准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基准模型关于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对各高技术制造业资源错配的影响的分析结果是可信的。第6章,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结合第4、第5章的分析可知,我国大力推进贸易自.由化,不断增设自贸试验区,加快了各类生产要素在部门、地区间的流动速度,进而有效提升了制造业及高技术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生产资源的配置效率。此外,由第2章的理论传导机制分析可知,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可以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企业创新和改善资源错配进而影响经济增长。那么,自贸试验区的设立是否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创新驱动以及改善资源配置等途径间接促进了制造业的经济增长?为了进一步从实证角度系统、全面、客观地检验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及间接效应,本章首先使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该影响是否会产生一定的地区差异。然后,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自贸试验区的设立是否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创新驱动以及改善资源错配间接影响了经济增长。结果表明,自贸试验区的设立显著促进了制造业经济增长。中介效应模型的结果表明,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企业创新和改善资源错配等渠道促进制造业经济增长,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为正。此外,我们还发现,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在区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设立的自贸试验区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东部发达地区设立的自贸试验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文中分析了具体原因。最后,将国家自贸试验区的设立时间分别提前1年、2年、3年,进行假定未设立国家自贸试验区的反事实检验,结果表明在未设立国家自贸试验区时,双重差分变量并未给经济增长带来任何影响,因此,上述所得结论不存在系统性误差。第7章,结论与政策建议。对各章主要结论进行了总结与提炼,同时明确了相应的政策空间。基于上述分析结论,本文给出的建议包括:(1)就劳动要素错配而言,政府部门需要扩大劳动力资本的财政支出。首先,提高劳动者报酬;其次,改善人才结构占比;最后,减少劳动力在区域和部门间的流动障碍,缓解劳动资源错配;(2)就资本错配而言,政府和市场需要共同配合,规范资本市场改革。首先,加快在自贸试验区推动金融市场试点工作。其次,信贷歧视公平化改革。扩大实体经济融资渠道,降低资本价格扭曲对制造业发展的不利冲击。(3)就R&D资源而言,完善自贸区创新环境,扩大对外开放。通过设定合理的R&D要素市场价格,在R&D资源配置长效机制下,推动R&D资源在不同区域和产业间的流动。(4)就高技术产业而言,提高其在自贸试验区的效能。发挥先进技术的溢出效应,从而实现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5)就自贸试验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言,政府部门首当其冲需要继续鼓励和引导创新创造,搭建技术信息共享平台,保护知识产权及成果。本文的创新点有下几个方面:(1)本文拓展了资源错配的分析框架。已有研究资源配置的文献中,鲜有文献分析R&D资源的错配及其对经济产出带来的影响,本文拓展了 Hsieh and Klenow(2009)的资源错配分析框架,能够同时考察传统的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以及R&D人员、R&D经费的资源配置情况;同时,推导给出了资源错配分析框架下的产出表达式,对Syrquin的产出变动分解法进行了拓展,将Syrquin所考察的资源配置效应进一步分解为由资源错配所带来的影响(简称“净配置效应”)以及纯粹由于产出份额变动所带来的影响(简称“产出份额效应”)。(2)本文从资源错配的内涵及表现形式、自贸试验区对不同制造业及高技术产业的资源错配可能有哪些改善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对自贸试验区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企业创新和改善资源错配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的传导路径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填补了已有文献存在的不足。(3)本文将区域内部各主体之间的资源分配结构和区域间资源流动所产生的空间关联统一起来考虑,较为全面、系统地考察了各地区制造业整体及医药制造行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5类高技术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4)本研究从自贸试验区的角度出发,实证检验了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对不同地区制造业及高技术产业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以及自贸试验区的设立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企业创新和改善资源错配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的传导路径。所得到的实证分析结论,可作为进一步完善自贸试验区,提升我国制造业经济发展质量的经验证据。
其他文献
空间计量模型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计量模型之一,也是计量经济学的重要学科分支,它的基本内容是基于区域科学模型中考虑变量的空间效应。一般地,传统计量模型主要是以线性模型为主,模型通常做出了预先假定。而在实际应用中不仅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还有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单一使用参数模型的形式无法全面的解释复杂的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这也成为了空间计量模型的主要局限之一。因此,为了克服以上问题,本文引入空间计量单指
学位
众包服务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凸显的是社会大众创造创新的力量,体现了价值共创的崛起。目前,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共享经济形态已经渗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充分提升闲置资源利用率满足供需高效匹配的同时,又能更加便利人们的生活,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新动能。共享经济时代,消费者越来越有话语权,随着众包服务商业模式比如猪八戒网、时间财富网等的巨大成功,众包服务价值共创新型价值创造方式成为当前
学位
近年来,全球环境污染、温室效应以及自然资源枯竭等问题日益严重,导致经济和社会的脆弱性逐渐显露出来。“高碳模式”曾经推动全球经济飞速增长,但环境恶化导致这种增长模式难以为继。随着各国政府“碳中和”目标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低碳经济。低碳转型过程中面临巨大绿色资金缺口问题,绿色债券作为重要的融资工具开始进入大众视野。方面,仅目前关于绿色债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价格影响因素分析及绿色溢价两有少数文献
学位
当前,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叠加,世界经济遭受重挫,全球供应链与产业链面临阻滞,叠加后金融危机余波未平,我国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然与实体经济持续低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金融业迅猛发展,金融工具日益丰富,经济金融化“一路高歌”发展态势愈加明显。作为经济市场发展进程中的高级形态,金融化确是有助于通过资金的快速流动调节供求关系,可以有效提升社会资源的分配效率和效果,指引资本流向社会需求度更高的产业
学位
随着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蔓延,各国经济遭遇沉重打击,供应链体系的脆弱性进一步放大,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其需求端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大,作为市场参与主体的微观企业无疑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探讨需求不确定性对微观企业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市场需求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实践中,企业无法决定市场需求,为达到利润最大化只能通过调整自身的
学位
互联网新媒体时代下,企业营销环境由传统的实体场景转变为线下场景与线上场景并举,线上营销占比日趋扩大。这种营销情境,使得原有的基于线下实体场景的品牌传播理论无法诠释线上品牌的传播特征。复杂网络环境下的品牌传播与演化已成为品牌传播理论研究的前沿课题。品牌信息线上传播与演化过程中,已出现由特定语境下单纯转发的病毒式的信息传播,转化为带有基本框架结构式的可复制可变异的模因传播。传播过程中个体拥有了更多的自
学位
基金发挥创新引导效应的路径和机制,并尝试给出稳健的经验证据。首先,对政府引导基金的基本概念、运作模式及架构设计进行明确。其次,从理论和现实两个视角构建政府引导基金与企业创新关联关系的逻辑框架。再次,利用经验证据进行实证检验,分别从宏观区域层面设立端、微观企业层面投出端和政府引导基金与社会资本的相互作用机制三个层面开展实证研究。最后,提炼全文结论并给出相关政策建议和未来研究展望。基于以上研究我们发现
学位
迫切的环境压力下如何促进公司主动绿色转型,不仅是我国面临的重大现实发展课题,也是管理学领域尤其是公司治理领域富有挑战的研究问题。面对这一复杂问题的解决,日本公司较为完整的公司绿色转型过程值得重视。日本公司治理中的转型实践,特别是日本公司绿色转型过程中的治理关键点把握、策略选择为这一课题的破解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系,从而为探究公司绿色转型治理规律呈现了新的研究契机,为我国绿色治理实践提供参照。基于日本
学位
<正>宋徽宗对于绘画艺术,不仅身体力行,躬身实践,培养了自己高超绝妙的绘画艺术以及博古通今的鉴赏趣味,更通过改革画院、创立画学等等事迹,影响了有宋一代乃至整个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进程。在宋徽宗的参与和扶植下,画院的各项体制逐渐完善、画学逐渐创立,培养出张择端、王希孟、李唐等一大批画家,产生了诸如《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旷世杰作,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艺术遗产……
期刊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建设和发展,高铁已在铁路客运规模中占据较大比重,成为主要的旅客运输方式,高铁的发展和改革方向将影响铁路客运及整个交通客运市场。为进一步提升高铁客运企业运行效率,提高产业利润率,理顺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竞争关系,促进行业健康发展,高铁客运票价市场化是改革的重要一环。2016年起高铁客运票价从政府指导定价转为企业自主定价,然而5年来高铁客运企业却几乎仍在沿用政府定价时期的票价,市场化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