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膜蛋白T在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机理中的作用的初步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ma5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s)是临床上最普遍的细菌感染之一。女性比男性易感,约有81%的UTIs发生在女性,年龄在16到35岁之间,其中27%女性在初次尿路感染后半年内复发,48%在一年内复发。其次,UTIs也是老年人和小儿常见的感染性疾病[1-3]。目前尿路感染以抗生素治疗为主。   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U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UPEC)引起的UTIs占80%-90%。大部分尿路致病菌起源于肠道,并经尿道上行至膀胱,约95%的UTIs起始感染部位是膀胱。目前对尿路感染的研究主要围绕UPEC展开的。UPEC相关毒力因素包括:α-溶血素、细胞毒坏死因子1等毒素;含铁产气杆菌素;荚膜;脂多糖等和一些粘附器官[4-9]。其中UPEC对宿主尿路上皮细胞的粘附能力是其致病的最重要因素,粘附素的表达常常是致病的关键,其有助于UPEC黏附尿路从而避免被大量尿液冲刷清除。流行病学分析及临床研究表明:不同于直肠来源的大肠杆菌,UPEC几乎都是B2型,表达典型的UTIs相关O抗原,带有许多与尿路致病相关的毒力基因,如:编码FimH黏附素的基因fimH,编码P菌毛的基因pap,编码S菌毛的基因sfaS,编码溶血素的基因hly,编码鼠疫菌素受体的基因fyuA以及编码大肠杆菌外膜蛋白T的基因ompT等。这些毒力基因的功能多与粘附、侵袭、血清抗性和代谢等相关,并得到实验证实[11]。但有些基因,如ompT,绝大多数UPEC都携带此基因,是假定的UTIs相关毒力基因,而关于ompT在尿路致病机制中的功能一直未得到实验证实。本课题的目的在于初步研究基因ompT在UPEC的致病机理中是否起到一定作用。   本研究利用Red同源重组系统构建UPCE CFT073的ompT基因敲除株,命名为COTD,建立人膀胱上皮细胞株5637体外细胞模型,考察ompT基因的缺失对致病株黏附及侵袭能力的影响。并且通过红细胞凝集试验观察ompT基因对Ⅰ型菌毛的表达是否有影响。同时建立UPEC易感小鼠C57BL/6的UTIs模型,考察ompT基因的缺失是否对细菌体内侵袭能力产生影响;通过病理切片分析,观察细菌体内聚集形态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ompT基因敲除导致的致病差异是否通过OmpT酶活性起作用,需克隆表达OmpT及失去蛋白酶活性的OmpT。因此本文第三章内容为构建蛋白OmpT及其失去酶活的点突变体的表达纯化及复性方法,并对两者酶活进行鉴定,观察OmpT体外水解抗菌肽的能力以及对UPCE的保护作用。   二、研究方法:   1、Red同源重组   本方法是利用大肠杆菌λ噬菌体的Red重组系统可在细菌内高效介导同源重组事件的原理,将两端带有同源重组臂的一段外源DNA序列导入并替换细菌基因组上同源重组臂序列间的DNA序列,达到目标基因敲除的目的。   第一步构建敲除子。根据NCBI网站上获得的ompT基因序列,选取该基因开放阅读框上下游50 bp片段作为同源重组臂。然后根据卡那抗性基因序列设计一对扩增引物,分别与同源重组臂组成敲除子引物,命名为OmpT_Kan_F2和OmpT Kan R2,以pET28a载体为模板,利用PCR技术扩增并纯化敲除子。第二步,将编码Red重组系统gam、bet和exo基因的重组质粒pKD46电转化到CFT073,以氨苄抗性平板筛选阳性克隆,把敲除子电转化到转化了pKD46的CFT073中,通过L-阿拉伯糖诱导同源重组的发生,以卡那霉素平板筛选出发生同源重组的克隆。最后通过正向和反向筛选鉴定敲除体:正向筛选,在5’和3’同源重组臂的外侧设计PCR引物。比较用这对引物从卡那霉素抗性克隆和CFT073扩增出的PCR片段的大小。从未发生正确重组的细菌克隆上,这对引物扩增产物的长度为1781 bp;而从发生正确敲除的细菌克隆(敲除体)上,这对引物扩增产物的长度为2066 bp,反向筛选,在ompT基因开放阅读框序列内部设计一对引物。从CFT073和未发生正确重组的细菌克隆上,这对引物可扩增出预期长度的PCR片段;而从已正确敲除ompT基因的敲除体上,这对引物不能扩增出相应的产物。将成功构建的敲除体命名为COTD。   2、CFT073与COTD生长曲线的绘制以及菌落培养   (1)生长曲线:从新鲜涂布的平板中挑取单菌落接种到5 mL新鲜LB培养基中静置培养过夜,次日再将菌液以1:100的比例接种到LB培养基,37℃,160r/min摇床培养,间隔一定时间取样测OD600,绘制生长曲线图。   (2)菌落培养:将冻存菌液以1:100的比例接种到新鲜LB培养基中,37℃静置培养14 h,取菌液做系列10倍稀释,取10-6和10-7稀释菌液50μl涂布LB平板,静置培养过夜后计菌落数。   3、体外细菌黏附及侵袭实验   体外细胞模型采用人膀胱癌上皮细胞5637,将该细胞接种到24孔细胞培养板,待细胞铺满单层(约1×105细胞/孔),以100细菌:1细胞的比例将细菌接种到已准备好的5637单层细胞,37℃,5%CO2孵育2 h。接入的细菌样品梯度稀释涂板计数作为接种的总细菌数。黏附实验中,孵育2 h后,用PBS清洗5遍,去掉PBS加入0.5%Triton X-100裂解细胞,吸出每孔样品梯度稀释涂板计数,作为黏附到细胞的细菌数。侵袭实验中,细胞和细菌孵育2 h后,每孔加入终浓度为200 mg/L的庆大霉素孵育杀死细胞外细菌,PBS清洗3遍,与黏附同样方法裂解细胞,吸出每孔样品梯度稀释涂板计数,作为侵袭到细胞内的细菌数。黏附实验和侵袭实验中每种菌株设三个复孔,实验至少重复3次。   黏附率=黏附到细胞的细菌数/接种总菌数×100%   侵袭率=侵袭到细胞内的细菌数/接种总菌数×100%。   4、红细胞凝集和抑制试验   由于Ⅰ型菌毛表达甘露糖敏感血凝,因此利用红细胞凝集和抑制试验观察CFT073,COTD以及COTD(pST)Ⅰ型菌毛表达情况。豚鼠心脏取血制备红细胞,在96孔V型反应板中先加入25μL PBS,然后在每组第一孔加入菌株,依次稀释,混匀,最后加入制备好的红细胞25μL,混匀,37℃孵育1h后观察结果。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中,在各菌株依次稀释后,加入D-甘露糖,最后加入红细胞,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是否被D-甘露糖抑制。   5、小鼠尿路感染模型   选择7周龄SPF级C57B/L6小鼠进行尿路插管膀胱灌注细菌建立小鼠尿路感染模型,注菌量约为10×107CFU。为了观察CFT073、COTD以及COTD(pST)在动物体内侵袭能力是否有差异,在感染后6 h取膀胱组织,PBS清洗后加庆大霉素(终浓度为200μg/mL)37℃孵育1h,再以PBS清洗后,匀浆、倍比稀释,最后涂LB平板37℃培养过夜,计菌落数。为了观察CFT073、COTD以及COTD(pST)导致的细胞内细菌聚集(Intracellular bacterial community,IBC)形成情况,感染6 h后取膀胱做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IBCs形态。   6、OmpT及其点突变体的原核表达   以大肠杆菌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ompT基因,连接至pET28a构建表达质粒pET-ompT。以该质粒为基础,引入点突变Asp85Ala。将重组质粒转化到BL21(DE3),经1 mmol/L IPTG诱导后OmpT及其突变体以包涵体形式大量表达。纯化后的蛋白经梯度透析复性,并加入粗制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恢复蛋白酶活性。   7、OmpT及其点突变体的酶活鉴定   (1)RMCK分别与OmpT及其点突变体37℃孵育,取样进行SDS-PAGE电泳,观察RMCK是否被OmpT水解成多个小片段。   (2)取抗菌肽鱼精蛋白分别与OmpT及其点突变体共同孵育,再分别加入COTD中,同时设立COTD,COTD与鱼精蛋白孵育两组作为对照,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四组COTD形态的差异,描绘四组COTD的生长曲线图,观察不同处理下COTD生长之间的差异。   三、结果:   1、Red重组ompT基因敲除体的构建以及生长能力测定   利用Red同源重组系统,构建ompT基因敲除株。在敲除子的PCR扩增和纯化中,得到大小为1602 bp的片段,与预测的片段大小一致。经测序证明敲除子的基因序列符合预期。卡那霉素抗性平板挑选出14个克隆编号并进行正向和反向筛选。正向筛选中第1,2,3,4,12,14号克隆的PCR片段为2066 bp,与预期的正确敲除体克隆大小一致。反向筛选中,第1,2,3,4,12,14号克隆的PCR片段无567 bp长度的PCR片段扩增,与预期一致。最后选取第2、3号克隆的正向筛选PCR产物,用两侧扩增引物进行测序。测序结果:第2、3号克隆基因组上ompT基因ORF区域按设计完全敲除;CFT073本身的基因组序列在测序范围内未发生任何突变;插入序列有若干点突变,是敲除子(打靶序列)构建过程中由PCR反应随机带入。敲除株COTD构建成功。   根据生长曲线图和菌落形成的测定,CFT073和COTD的生长曲线基本一致,且菌落形成能力无统计学差异。   2、ompT基因的敲除降低切UPEC体外黏附和侵袭能力   根据COTD及其野生株CFT073和回补株COTD(pST)体外黏附和侵袭人膀胱癌上皮细胞5637,用菌落数计算细菌的黏附率和侵袭率,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分析结果显示,黏附率:x2=39.133,v=2,P<0.001;侵袭率:x2=34.527,v=2,P<0.001。可认为三种菌株间的黏附率和侵袭率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野生株黏附率的平均秩次为38.00,突变株为8.00,回补株为23.00。野生株侵袭率的平均秩次为35.93,突变株为8.00,回补株为25.07。野生株的黏附率和侵袭率都比突变株高。且回补株的黏附率和侵袭率都有恢复。   野生株CFT073、敲除株COTD以及回补株COTD(pST)的红细胞凝集抗原效价平均秩次均为14.00;红细胞凝集反应均被D-甘露糖抑制。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ompT基因对Ⅰ型菌毛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   3、ompT基因敲除降低UPEC体内侵袭能力并抑制IBC的膨出   将野生株与敲除株体内侵袭的细菌数用SPSS13.0进行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分析结果显示,x2=18.063,v=2,P<0.001,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野生株体内侵袭细菌数的平均秩次为19.89,突变株为5.00,回补株为17.11。表明ompT基因敲除后细菌侵袭进入膀胱细胞内的数量显著减少,回补了基因ompT以后体内侵袭能力提高。病理切片HE染色显示野生株与回补株的IBCs多见数个相连,突变株的IBCs多单个存在,膨出程度也受到抑制。   4、成功表达OmpT及其点突变体及其酶活测定   成功表达纯化OmpT及其点突变蛋白,并对酶活进行鉴定。RMCK与OmpT孵育后被水解成数个小片段。未与OmpT孵育的鱼精蛋白,迅速杀死COTD,肉眼见COTD漂浮死亡,镜下观察细菌成片聚集,COTD生长在6 h内被抑制。而加入OmpT孵育后,鱼精蛋白未对COTD造成影响。与OmpT点突变体孵育的鱼精蛋白同样杀死COTD并抑制其生长。   四、统计学分析   菌落形成能力测定用独立样本t检验(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方法分析,细菌黏附侵袭实验,HA试验以及体内动物实验数据均方差不齐,故均采用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K Independent Samples Test)。   五、结论:   1、ompT基因对UPEC体内外黏附侵袭能力以及IBCs的膨出程度均有一定影响,但可能不是通过影响Ⅰ型菌毛表达起作用。   2、体外表达纯化的蛋白OmpT有很强的水解抗菌肽鱼精蛋白的能力,对UPEC有保护作用,利于细菌的感染。
其他文献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现在的机械键盘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产品了,但使用无线连接的机械键盘可能用过的用户还不太多。Filco近期推出的Majestouch Convertible 2基于Cherry MX轴设计,共有青、茶、黑、
目的探讨血清腹腔脂肪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isceral adipose tissue-derived 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vaspin)、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与不规则趋化因子(Fr
现代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转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有几个市场服务机构是基本的,那就是证券交易,证券登记、证券清算和证券托管机构。连续不断的市场交易成交以后。清算机构进行清算
杂交稻和不育系种子比常规稻种子不耐贮藏,这一事实已被许多研究者所证实。最近有人观察到杂交稻和不育系种子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然裂颖现象,并认为自然裂颖率较高是杂
近日,Lambrusca di Alessandria正式获得美国酒精和烟草税收贸易局(TTB)的批准,成为可以在美国种植的葡萄新品种。Lambrusca di Alessandria原产意大利。最早由Giuseppe Nuvo
2005~2007年对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进行调查,发现当地两种鸟类新记录:黄臀鹎(Pycnonotus xanthorrhous)和锡嘴雀(Coccothraustes coccothraustes).保护区共有鸟类162种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聚合多终端完成个性化业务是未来用户对泛在业务的必然要求,然而移动的异构终端无法持续地支撑高质量的泛在业务.为此提出了多终端协同(MTS)机制,以分层模型和业务质量标准模
为了更好地记录新世纪艺术家在各个领域创造业绩,展示当代书画家的创作成就,为广大书画精品力作搭建一座走向收藏、走入市场的桥梁,精心策划、隆重推出大型系列美术图书《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