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看不见的人》到《六月庆典》——埃利森长篇小说黑人形象及其发展演变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tlf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拉尔夫·埃利森是美国著名黑人作家,他著有两部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和《六月庆典》,其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黑人形象。 本文欲从精神分析、存在主义和美学的角度透视其黑人形象,并指出两部作品中黑人形象的发展演变。本文主要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多角度审视黑人形象,结合作家个人状况和社会历史背景分析黑人形象成因,并指出这些黑人形象的审美意义。 全文共分四章。绪论部分简单介绍埃利森的生平和他的两部长篇小说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指出本文的研究意义,且对相关概念和研究方法予以阐述。第一章采用精神分析方法透视文本,认为黑人是作为神经症患者出现的,分别运用“自卑”、“基本焦虑”、“欲望压抑”三个概念分析黑人形象,指出两部作品神经症黑人形象的变化;认为黑人采用种种防御机制来保护自我,采用了“合理化”、“否认”、“升华”三个概念来分析黑人形象,并指出两部作品中黑人防御机制的变化。第二章采用存在主义方法透视文本,认为黑人失去了存在的本真,分别以“伪装”、“欺骗”、“自欺”方式存在,并分析了两部作品黑人存在状态的变化;认为黑人采用种种方法自我拯救,分别采用“自在”,“自为”、“反抗荒诞”、“向死而生”等术语来分析黑人形象,并指出两部作品中黑人形象的变化。第三章运用美学视角来分析黑人形象,认为《看不见的人》的黑人形象风格是滑稽,而《六月庆典》是严肃,并分析了前者的各种人物--“神圣人物”、荒诞人物、反英雄人物,阐发了后者中英雄人物的崇高色彩和反面人物的道德训诫色彩,并对滑稽和严肃以及风格变化的深层意义予以揭示。第四章挖掘了黑人形象及其在两部作品中的变化的成因,从作者个人和社会历史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结语概括全文,并指出埃利森长篇小说黑人形象的审美意义。 总的来说,埃利森笔下的黑人形象丰富多彩,已经构成体系,显示出揭示黑人灵魂的深度,具有突出的非政治化色彩,标志着黑人形象塑造的重大突破。
其他文献
期刊
宋皇祐年间的侬智高起义是被记入史册的重要历史事件,侬智高及其起义不仅在宋代及其之后历代的中原汉族官方文献中有大篇幅的记载,侬智高也是壮族民间传说中的一个典型人物形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学生亲手实验,把相关抽象知识变具体,变无形为有形,让学生易于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基于化学
期刊
为提高聚丙烯酰胺(HPAM)的性能,以Cu(Ⅲ)络离子为引发剂,以一定物质的量配比的丙烯酰胺与丙烯酸钠混合水溶液,通过共聚反应合成了带支链的部分水解HPAM.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共
本文以刘震云的小说《我不是潘金莲》和其同名电影为研究对象,力图从他们此次合作中挖掘文学和电影这两种不同媒介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中国电影人创作出更多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
计算机控制系统中广泛使用模拟仪表系统中的传感器、变送器和执行机构。它们一般通过4~20mA的电流信号与计算机交换信息,这种传输方法使用的导线多,现场安装工作量大,投资高,
期刊
以Cu(Ⅲ)络离子为引发剂,采用均聚共水解法合成带有支链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均聚共水解法可合成水解度为10%~30%、黏度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r)为8.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