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腹腔镜可调节胃束带折叠术作为一种新术式,2009年由中国台湾Huang等实施首例腹腔镜可调节胃束带折叠术。其为腹腔镜可调节胃束带术与腹腔镜胃大弯折叠术的结合,符合限制摄入、减少胃容量的原理及“胃中心假说”,具有操作简单、无胃肠切割、可逆性、并发症少的优点。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作为一种经过临床检验的标准代谢术式,其减重及糖尿病缓解效果确切。现腹腔镜可调节胃束带折叠术相关的短期研究发现其减重疗效及安全性较好,但缺乏与标准术式-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的对照研究。后期对腹腔镜可调节胃束带折叠术进行了改良,进一步探讨改良后的疗效及安全性。目的:1:通过与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的比较,探讨腹腔镜可调节胃束带折叠术治疗肥胖和2型糖尿病3年的疗效与安全性。2:通过按二次折叠公式改良LAGBP与传统LAGBP术后1年的减重效果及安全性比较,探讨二次折叠公式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1: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接受LAGBP 32例与LSG 34例肥胖患者,其中LAGBP组有9例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T2DM),LSG组有11例肥胖合并T2DM,比较人体测量指标、糖尿病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2: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接受改良LAGBP有24例,再从2011年9月至2015年7月传统LAGBP的患者中挑选24例进行术前指标匹配,匹配指标有性别、年龄、术前体质量指数(BMI),对比两组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1年的多余体重减少率(excess weight loss rate,%EWL)。结果:1:两组在术前基线指标除年龄外(P=0.02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2个月LAGBP组多余体重减少率(%EWL)低于LSG组[(57.52±13.53)%vs(73.43±10.78)%,P=0.000],但术后 24 个月[(72.55±10.14)%vs(71.23±13.32)%,P=0.817]、术后 36 个月[(71.23±13.35)%vs(67.43±15.32)%,P=0.2987]两组%EWL 则无显著差异。LAGBP组与LSG组糖尿病缓解率分别为100%(9/9)、90.91%(10/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LAGBP 组在手术时间[(90.0±12.2)minvs(97±15.7)min,P=0.0482],手术出血量[(14.7±4.5)ml vs(20.3±10.8)ml,P=0.0084],住院时间[(4.3±0.8)d vs(6.2±1.5)d,P=0.000]方面均低于 LSG 组。LAGBP 与 LSG术后并发症分别为6.25%(2/32)、8.82%(3/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4)。2:除年龄外,两组其他术前指标具有可比性。改良组与传统组手术时间分别为(98±20)min和(87±17)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与传统组术中出血分别为(18.3±7.5)mL和(23.5±11.7)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与传统组住院时间分别为(4.5±0.7)d和(4.3±0.9)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与传统组在术后12个月%EWL分别为(63.77±11.26)%、(57.36±9.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EWL在1年之内均有上升趋势,改良组在术后1—6月上升幅度高于传统组。改良组与传统组术后并发症分别为8.33%(2/24)、12.5%(3/2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LSG相比,LAGBP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减重效果在术后2~3年时与LSG相当,是一种有效、安全、可逆的代谢新术式。2:传统LAGBP经折叠公式改良后减重效果显著增加,但并发症无显著差异。基于36 Fr气囊胃管的折叠公式“(1.5+x)/2”有助于实现LAGBP的标准化,为LAGBP的多中心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也为类似需要气囊胃管及其他校正探条的手术提供一种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