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郭嵩焘(1818-1891)是晚清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外交家。但不仅仅如此,郭还是一位学养深厚的学者、思想家。关于学人的郭嵩焘,当今的学界瞩目无多。本论文即拟以郭的学术撰述《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郭嵩焘(1818-1891)是晚清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外交家。但不仅仅如此,郭还是一位学养深厚的学者、思想家。关于学人的郭嵩焘,当今的学界瞩目无多。本论文即拟以郭的学术撰述《礼记质疑》、《中庸质疑》、《大学章句质疑》(下称“三《质疑》”)为对象做一整体分析,探究郭嵩焘经学的“时代特色”,即一方面看其经学在晚清经学流变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考察其作为一整体的思想如何与现实关怀相互联系,如何从学术的角度阐发“以礼为治”的目的,如何通过“循理”、“尊礼”来“通经致用”于“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绪论部分简介了郭嵩焘的生平经历及著作,综述了目前的研究现状、阐述了撰写此文的目的及研究意义。第二章:从三《质疑》的整体角度出发,总结郭氏的治经、治礼的特点与方法。析出郭嵩焘从当下的时局出发,认真思考,不迷信、不盲从,对程朱、陆王之学都提出了质疑、评判,是对清末理学的否定之否定,是对程朱之学的再发展。面对清末统治危机,郭嵩焘主张从学术入手,规范人心。他治学一方面不离“求真”,一方面不忘“致用”。他研治礼学,正是为了“正人心风俗”,达到“天下大治”的“致用”目的的。第三章:郭嵩焘之研究礼制,他双目两视,一心二用:一只眼盯着《礼记》,一只眼瞄着现实。他认为,今世相为法守的礼本不是三代之礼,它是掺和了郑玄的思想,而朱熹又在郑氏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衍的结果。郭氏本人制礼的标准不一,再加上传统之礼与现代之礼的冲突,使郭嵩焘的“以礼为治”的思想在晚清经学流变的浪潮中,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况。郭嵩焘通过疑礼、制礼、习礼、践礼,对礼有不同的体认与理解,形成了系统的礼学观点。针对“礼、理之辨”,郭氏认为不可偏废,试图调和汉宋异同,“理”“礼”并重,力求挽救濒于衰退的经学,虽然其质疑郑玄、程朱,对《礼记》经文进行了合乎当下的解释,他的努力在某些方面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仍不能阻挡经学的蜕变。
其他文献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声乐界的“土洋之争”到今天大批出现的“全能歌唱家”,不难看出,我国的声乐教学理念也在逐渐转变。作为中国歌唱界的两大主流演唱方法,西洋唱法和中国
【正】 本书是美国著名黑人史学权威弗兰克林教授的演讲集,内容是他为美国全国人文学基金会1976年杰斐逊讲座所作的三次演讲。他的目的在于描述和分析美国种族歧视的历史背景
<正>近期,文登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对文登市南海新区建设及新港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视察。视察结束,代表们感到很振奋,纷纷表达内心感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南海新区的发
The dissertation adopted an outward research approach which is from meanings to the grammatical forms to analize the system of the quantity categories in per-Qi
学术团队是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基本组织形式,随着“大科学”时代的到来,正逐步受到广泛的重视。在崇尚“以人为本”的世界潮流影响下,我们跳出理论模型和枯燥数字,对高校学术团
【正】 元代诗人王翰(1333—1378)字用文,著有《友石山人遗稿》,刊梓于明初,题曰:元灵武王翰用文著。灵武,今属宁夏,西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置,又称灵州,灵武郡。明人陈鸣
本文根据民族声乐《卜算子·咏梅》的艺术价值,探讨了《卜算子·咏梅》作品的演唱艺术,包括情绪处理、乐曲的速度、演唱中的字,展望民族声乐艺术,希望以此为广大读者提供参考
就国际政治而沦,中国的崛起无疑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对中国人而言,祖国的强大无疑又是值得自豪的事实 “崛起”、 “复兴”这些活语固然鼓舞人心,然而,
背景肾间质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的共同途径。上皮间质转分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是启动和维持肾间质纤维化的关键机制,也是肿瘤
研究背景:当前,全球结核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全世界现有结核病患者2000万,每年新增800-1000万,每年因结核病死亡人数约300万。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