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建筑隔震改造锚固性能试验研究

来源 :华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xin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检验既有建筑隔震改造的两种锚固方案可靠性,设计了二次浇筑预埋锚栓安装隔震支座、用特殊倒锥形化学锚栓后锚固隔震支座以及用预埋锚栓正常安装隔震支座三个试件并进行拟静力试验,其中运用特殊倒锥形化学锚栓锚固隔震支座的试件由于锚栓边距不满足后锚固规范要求,用碳纤维布进行加固。三个试件的柱墩采用相同的尺寸(550mm×550mm×650mm)、相同的混凝土型号(为模拟老式建筑的损伤等情况和控制变量,一、二次浇筑混凝土采用C25型号)、相同的锚栓布置(8根锚栓,边距65mm)、同一款LRB400隔震支座。三个试件在不同竖向荷载下分别进行不同位移、频率的水平加载。试验结果为用预埋锚栓的两个试件受弯面上部出现少量细裂缝,二次浇筑试件二次结合面未发现裂缝,采用特殊倒锥形化学锚栓后锚固的试件未发现裂缝,三个试件的锚栓边缘并未发现裂缝。三个试件的纵筋最大应变、箍筋最大应变、柱墩受弯面上部混凝土最大应变分别为317.3、624.2、1048.1,即三个试件的柱墩纵筋、箍筋、受弯面上部混凝土均未屈服;二次浇筑试件二次结合面处混凝土应变略小于一次浇筑且锚固件为预埋锚栓试件相应位置的混凝土应变。三个试件均未发生锚固破坏,能承受橡胶支座250%变形的水平加载,两种隔震后锚固方案是可行的。对三个试件进行整体耗能分析发现它们均耗能良好。三个试件随着加载变量的变化有相同的力学表现:随加载位移的变大,三种锚固方案试件整体的割线刚度稍微有所下降,等效粘滞阻尼系数下降;当竖向荷载增大时,滞回曲线与粘滞阻尼系数上升,耗能能力变强;试件耗能能力与加载频率有着几乎线性的关系,随着加载频率越增大耗能能力变弱。图50幅;表17个;参55篇。
其他文献
高压共轨系统是决定柴油发动机动力性能的重要部件,喷油器体是供油系统三大部件之一,越来越严的环保要求对柴油机喷油器体的加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工作实践经验,对
α,β-不饱和酮是一类重要的医药中间体,其选择性还原产物应用也十分广泛。近几年,α,β-不饱和酮主要通过过渡金属和有机小分子催化剂选择性催化还原。由于现有方法存在催化
研究背景及目的: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世界第四大常见肿瘤,致死率世界排名第二,在我国也是第四大常见肿瘤。由于发生发展过程涉及诸多因素,CRC的预防和治疗一直难以有突破性进展。估计未来10年CRC的全球负荷将增加60%。慢性炎症是现今公认的CRC的一种危险因素,它会诱发癌变并促进CRC的发生和发展。在诸多促癌的炎症因子中,IL-6起着核心作用。然而临床上抗IL-6的单
心血管疾病占我国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是我国居民的首位死亡因素。其中近50%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于心肌梗死及心梗后心力衰竭,给社会和患者带来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经济负
能源短缺与环境危机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开发绿色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迫在眉睫。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s,MFCs)作为一种降解有机废水并同时产生电能
我国能源资源与负荷中心呈现出明显的逆向分布特性,为实现能源的大范围优化配置,多馈入直流系统规模骤增。随着直流输电系统传输功率增加,交直流混联系统运行状态趋近于极限,电网某处故障可能引发直流换相失败,一旦多直流换相失败造成其传输功率中断将导致潮流转移继而引起大面积失负荷、解列等严重威胁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连锁故障。现有直流系统换相失败风险量化评估方法对多馈入直流系统各元件动态特性以及受端系统运行方式过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与前列腺癌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9年4月符合本研究要求并经病理诊断为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患者共390例。收集相关临床数据,包括年龄、身高、体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otal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tPSA)、血清睾酮(testosterone,TT)、血清C反应蛋白(c-re
随着新能源的发展以及其接入配电网的渗透率不断增加,使传统配电网络结构更加复杂,且运行管理难度增加。主动配电网通过灵活管理网络拓扑结构来管控潮流,提高配电网对分布式
伴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减隔震技术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目前隔震技术因其具有力学模型简单、机理清晰、减震效果明显等优点已经在工程结构中被广泛应用。根据隔震原理,在地震
众所周知,石墨烯是一种具有优良电学、热学和机械性能的二维平面材料。纳米石墨烯作为纳米级别的石墨烯,一方面保留了石墨烯的部分优良性能,另一方面由于量子尺寸效应的影响,其具有了一些独特的性能,这使其在有机发光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和荧光标记等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纳米石墨烯主要分为石墨烯分子、石墨烯纳米带和石墨烯量子点三类,其中以石墨烯分子研究最为广泛。石墨烯分子一般采用有机合成法进行制备,具有结构和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