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懈地努力奋斗。中国共产党在逐步推进反贫困的实践发展进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减贫成就,也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可以说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实践探索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的发展历程中,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全体人民真正摆脱贫困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的各项扶贫制度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减贫实践逐步推进,减贫成效逐步显现,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减贫实际的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对贫困问题给予高度重视,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为此采取了一系列超常规的扶贫新举措,取得了以消除绝对贫困为目标的历史性成就,这是中国减贫史上的巨大成就,也是世界减贫史上的巨大奇迹,而这就更进一步地丰富与拓展了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成效。基于此,论文选择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作为其研究对象,以期进一步深入探究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论文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系统分析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对中国特色减贫道路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与分析,从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相关概念阐述、基本范畴、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及历史进程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相关概述;分析了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理论资源,并对中国特色减贫道路所走出的实践路径、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以及所创造的历史贡献分章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具体来说,本文的框架是由六大章节构成。第一章,绪论。这一章为本论文进行研究的逻辑起点,主要介绍了本论文的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总结梳理了国内外学界的研究现状,明确了研究的具体思路及研究方法,并对本文研究的创新及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第二章,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概述。主要从四个方面来阐释其相关概述,一是从贫困、减贫、减贫道路这三个词进行了相关概念阐释;二是从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主要内容、鲜明特征及对相对贫困治理的启示等方面阐述了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基本范畴;三是从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发展的国内背景和国际背景这两方面对其进行了时代背景的阐释;四是从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实践发展的探索阶段、形成阶段、完善阶段、发展阶段这四个阶段对其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行了梳理。第三章,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理论资源。主要从四个方面来阐释其相关的理论资源,一是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反贫困理论、公平正义理论、社会保障理论、人民主体地位理论等方面论述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二是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共享发展理论、民生保障理论、贫困治理理论等方面论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三是从民生思想、小康思想、富民思想、大同思想等方面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相关理论;四是从贫困代际传递理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赋权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等方面论述国外学者的相关理论。第四章,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实践路径。主要从六个方面对其实践路径进行了详细分析,分别从党委领导与政府主导相结合、改革创新与对外开放相结合、社会参与与群众主体相结合、开发式扶贫与保障式扶贫相结合、普惠政策与特惠政策相结合以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全面振兴相结合等六方面揭示了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实践路径。第五章,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价值取向。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其蕴含的价值取向进行了阐释,一是从保障贫困人口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参与权等方面论述了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权利;二是从为了人民减贫、减贫依靠人民、坚持人民至上等方面论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三是从全民共享理念、全面共享理念、共建共享理念、渐进共享理念等方面论述了共享发展成果的共富理念;四是从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保障等方面论述了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第六章,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历史贡献。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其历史贡献进行了详细阐述,一是从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脱贫地区整体面貌发生巨变、脱贫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等方面论述了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取得的重大成效;二是从推动马克思主义减贫理论的创新发展、推动中国特色减贫理论的深化发展、推动国际反贫困理论的丰富与发展等方面论述了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理论价值;三是从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动员全社会凝聚各方力量、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精准方略提高减贫实效、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扶贫济困营造社会氛围、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等方面论述了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取得的基本经验;四是从推动全球贫困治理的历史发展进程、构建世界贫困治理格局的全新样本、为人类反贫困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等方面论述了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世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