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健康是每一个现代人都十分关注和向往的,这是因为健康不仅是个人成长发展的前提,而且也是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根本条件。心理健康也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队伍,在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的同时,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和冲突。体育活动与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是当代国际运动与锻炼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体育活动对人的心理健康起着的积极效应。本研究以上海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体育锻炼情况和心理健康情况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501名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进而探讨如何进行体育锻炼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进行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得出以下结论:1上海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比较积极,74.27%的学生对体育锻炼感兴趣,但女生占的比例较低,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之间在显著差异;在体育锻炼项目选择上呈现多元化趋势,但也存在着明显的性别特征,一些易于开展,不受场地器材限制的大众体育项目比较受欢迎;在锻炼频率方面,不同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大一和大二学生锻炼频率相对较高;从体育锻炼持续时间上来看,持续时间在30-60分钟的人数较多,大三大四学生锻炼时间相对于大一大二较少;在体育锻炼动机上,不同性别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动机有明显差别,而不同年级大学生在体育锻炼动机的上并不存在明显差别。2上海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中,大约有一半的学生运动量适中,其中男生女生运动强度比例差异性显著,而不同年级体育锻炼运动量也有所不同,大三大四学生普遍运动量较小;在运动后的心理体验方面,有81.01%的学生有愉快感,并且男生女生在心理体验方面差异性显著,而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体育锻炼过程中产生的心理体验相差不大。3影响上海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中,列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学习负担重没时间、缺乏联系伙伴、缺乏场地器材。4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存在明显差异。5上海市普通高校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要好于几乎不参加和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中等强度运动量更能有效促进锻炼者的心理健康;体育锻炼持续时间在45-60分钟的学生有着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有愉快感的心理体验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没有愉快感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